文明風8月5日訊(通訊員李光同) 夏木陰陰,草花斑斕;蟬語鳥鳴,流水琴音。八月,行走在桂林大地上,滿眼綠意蔥蘢。
重巒疊嶂的桂林,位于武夷山南麓,是福建省常住人口密度最低、森林覆蓋率最高的鄉鎮之一,生態環境質量綜合評價名列前茅。
擁有大自然賜予的豐厚綠色財富,對于桂林這樣一個尚欠發達的山區鄉,保護綠色、發展生態,成了發展的第一要義。
在綠色大旗的引領下,桂林人居環境持續改善,生態文明長足發展,先后被評為“福建省生態鄉”“國家級生態鄉”。目前,該鄉正朝著“百姓富、鄉村美”這一宏偉目標加速挺進。
綠色面貌 園林鄉村花似錦
近年來,邵武市桂林鄉以創建國家級生態鄉和南平市文明鄉鎮為目標,全力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大力開展以“三清六改四普及”和“三綠化一處理”為主要內容的村莊整治,累計投入建設資金2000余萬元,改水、改廁率達到100%,改路率達100%,村莊綠化植樹2.9萬多棵。在全鄉8個行政村、79個自然村開展農村清潔工程,完善垃圾處理設施,配備農村保潔員,建立了長效保潔機制。
現在,桂林鄉8個行政村中,已有省級生態村5個,南平市級生態村3個。
與此同時,集鎮“披綠”工程也在如火如荼進行。新建的文化廣場、百果園、葡萄街、水上樂園等都同步搞好了綠化,種上了樹木;集鎮綠地面積不斷增加,公共綠地面積達到12萬平方米。
綠色發展 環境產業雙提升
借助優越的生態環境,桂林大力發展綠色農業,建立有機水稻、蔬菜、閩筍、高山茶、黃花菜、蓮藕等產業基地。目前,全鄉擁有生態農場9家,“桂林閩筍”獲福建省地理標志證明商標。
產業穿上“綠的外衣”。圍繞“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這一主線,桂林重點發展有機毛竹加工、旅游食品、旅游工藝品等低碳工業。近5年來,該鄉共拒絕工業項目20多個,總投資額達10多億元。山羊養殖、食用菌培育、木材加工曾是桂林三大支柱產業,占據全鄉經濟半壁江山。但其發展,以破壞山體、消耗資源、污染環境為代價。該鄉以壯士斷腕的勇氣,果斷退出,財政收入一年損失300萬元。但讓桂林人值得驕傲的是,全鄉沒有一家污染企業,而且多年來,桂林環境質量始終保持國家一級標準,水體質量達國家II類標準,集中飲用水源水質達標率為100%,境內河流域省控監測斷面Ⅱ類水質達標率100%。
綠色思維 低碳生活進千家
“太陽能熱水器是個好東西,一次性投資,長期使用,太劃算了!”桂林村村民黃邵亮指著自家房頂上的太陽能熱水器一臉喜悅地說。自開展新農村建設以來,桂林鄉超過四分之一的農戶家中用上了太陽能,部分農戶燒水做飯用上了電和沼氣。
清潔能源的利用不僅于此,在桂林各村,集鎮主街道和文化廣場大量運用節能、環保元素,安裝了太陽能路燈等節能設備。在桂林鄉海拔最高的蓋洋、楊名坊等村小組,以前幾乎家家戶戶種植木耳、香菇、茶菇等食用菌,如今,村民紛紛改變經營模式,自覺放棄了這種會破壞環境的種植方式。
桂林鄉堅持“全域景區”的發展理念,重點打造了桂林殳山、橫坑古村高校寫生基地,全鄉旅游項目總投資額突破3000萬元,游客年均增長30%,與武夷山、云靈山、瀑布林等風景名勝連為一體,構成黃金生態旅游圈。基地通過完善的基礎條件和優質的服務,打造成為“福建高校寫生基地第一鄉”。……一張張綠色“名片”飛出了大山,打響了桂林的生態品牌。??? (邵武市桂林鄉報道組供稿)
![]() |
![]() |
責任編輯:李琰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