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風7月30日訊 豐澤區地處泉州城市核心區,總人口54.28萬人,其中外來人口32.07萬人,在校中小學生5.1萬人,其中外來務工人員子女2.89萬人。2006年以來,豐澤區創新舉措,每年暑假在外來人口比較集中的企業、工業園區、社區設立活動營,從轄區高校和社會招募志愿者,就近組織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和中小學生開展為期1個月的“暑期第三課堂”活動,有效彌補 “社會教育”這一薄弱環節。至目前,已舉辦9期,共招募志愿者980多名,吸引學生5500多名,取得良好社會反響。
一、整合企業社區資源,實現特色辦營。
每年5月份,對全區企業和社區開展調查摸底,了解企業和社區的活動需求,按照自主申報原則,擇優選擇能容納20~40名中小學生、有專人協助管理的活動場所設立活動營,特別是注重選擇大型重點企業和企業比較集中的社區或工業園區,充分發揮活動營的帶動和輻射作用,讓更多孩子受益。活動營由2006年的4個發展至2014年的25個,其中企業6個、社區或小區19個;全區已有社區主辦、社區學校聯辦、企業主辦、校企聯辦等校外輔導站點50多個。 “暑期第三課堂”活動營課程設置為作業輔導、感恩教育、文明養成、興趣培養、實踐體會、匯報演出等6方面教學內容。每年設置一個主題,圍繞“一營一特色”,充分利用轄區資源,組織學生到博物館、科技館、大學校園、旅游景點、教育基地等地參觀,到企業車間體驗鞋、包袋、衣服等產品的生產過程,到電視臺體驗電視的錄播過程,到盲聾啞學校、福利院等獻愛心,盡量讓小朋友從體驗生活中獲得成長。例如,今年圍繞“手拉手·共筑夢”暑假主題,結合“東亞文化之都”,開展閩臺文化、海絲文化進活動營等。
二、運用高校學生資源,實現互利雙贏。
豐澤轄區內共有大中專院校18所,在校大中專學生6.8萬多人,高校志愿服務資源優勢明顯。每年按照活動營數量和與高校就近原則,將志愿者名額分配到高校,由高校團委負責組織招募遴選大學生志愿者擔任輔導員,具體負責課程安排、活動設計、協調溝通、教學輔導、演出安排等工作。鑒于大多數大學生志愿者對中小學生心理了解不多、教學經驗不足,豐澤區邀請中小學教師和往屆志愿者對他們進行教學技巧、教學安全等培訓。該活動既關愛未成年人特別是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安全快樂成長、豐富假期生活,又能增強大學生們的社會責任感和奉獻意識,讓他們得到一次富有意義的實踐鍛煉。9年多來,參與高校由原來的華僑大學拓展到轄區所有高校,先后參與的高校志愿者達630多人。
三、借鑒項目運作模式,實現常態長效。
豐澤區將“暑期第三課堂”活動列入年度精神文明創建重點項目,并參照項目建設做法,通過具體創建任務或活動項目將零散工作整合起來,科學設定運作模式。每年從各主辦單位和高校團委中推薦分管領導和工作人員成立“暑期第三課堂”活動協調小組,全程協調指導活動的開展。從大學志愿者中挑選骨干組成活動工作組,組織實施整個活動,并從社工、學校老師中挑選指導老師協助活動的開展。經過多年的探索,從活動方案的制定、活動營的選擇、志愿者的招募和培訓、活動經費的來源、活動內容的設計、活動項目的開展、匯報演出的策劃,形成一套科學合理、常態長效的運作模式。并強化階段性督查考核,有效推動工作落實。每次活動結束后,舉行評選表彰活動。 2013年,表彰先進活動營16個、工作者23名、優秀志愿者94名、優秀學員88人、參與積極單位16個。同時,舉辦匯報演出、活動圖片展等,展示成果。
四、注重各方協同協作,實現品牌影響。
極的多的人參與志愿服務和關愛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營造了的社區。在積極整合各參與單位力量,集思廣益,群策群力,努力使活動內容豐富又具有特色。區委文明辦牽頭總體協調,負責制定活動方案、召開工作協調會、組織志愿者進行培訓。區總工會負責企業活動營的選定及管理;街道辦事處負責社區活動營的選定及管理;團區委負責大學生志愿的招募、志愿服務隊的組建及管理;區教育局、文體局、關工委等單位負責動員中小學教師、文體志愿者、社區“五老”人員積極參與。閩臺緣博物館、海洋交通史博物館、錦繡莊等組織剪紙、泥人、木偶等進活動營,泉州影劇院為小朋友免費提供看電影,豐澤區心理關懷志愿服務隊開展心理咨詢、講座等,社會組織和團體的參與,不斷為活動營帶來新的活力。正是各部門、單位主動作為,各高校團委密切配合,社會團體、志愿服務組織及個人積極參與,才形成強大合力,推動“暑期第三課堂”活動出特色、出成效。9年多來,“暑期第三課堂”活動的社會參與面不斷擴大,主辦單位由原來的4個增加至14個,參與企事業單位和社團組織由原來的2個增加至21個。在擴大規模的同時,組織開展系列宣傳活動,人民日報、新華社、中新社、中國青年報、福建日報、福建電視臺、重慶日報等20多家省級以上媒體先后給予宣傳報道。(泉州市豐澤區委文明辦供稿)
![]() |
![]() |
責任編輯:李琰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