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垃圾分類整裝再出發
末端配套建設 倒逼城市垃圾分類
2000年6月,廈門就被確定為全國首批垃圾分類收集試點城市之一。然而,14年過去了,很少有城市在垃圾分類方面取得了實質成效,廈門的垃圾分類試點工作也在推行一段時間后不了了之了。
“我們曾經堅持做了一段時間的垃圾分類,但是,家里分好的垃圾,保潔員拉走后又堆放到一起,最終也是干濕垃圾一起處理,根本沒有意義。”家住湖里的陳女士說,對于垃圾分類的“曇花一現”她也表示很無奈。
對此,廈門市市容環衛管理處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廈門早期的垃圾分類之所以“夭折”,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末端配套處理設施,也就是垃圾分類處理廠未建成,不具備垃圾分類的條件。近幾年,廈門市的末端配套處理設施不斷完善。全市三座垃圾焚燒廠中島內的一座已正式運營,島外兩座也進入試運營階段;2011年底,廈門實現了動物尸體無害化處理;此外,垃圾分類系統中最重要的末端處理設施——后坑環衛基地東南部的廈門首座城市生活垃圾分類處理廠也于今年4月正式投產,該處理廠占地7.6萬平方米,日處理生活垃圾500噸,最大可達到800噸,成為了垃圾分類處理中的重要力量。
可回收垃圾,經過分類回收能夠變廢為寶,而不能回收的垃圾經過末端處理也能產生驚人的效益。“一噸濕垃圾能產生200千瓦時的電,按每天100噸濕垃圾計算,也將產生2萬千瓦時的電。”采訪中,廈門市市容環衛管理處的工作人員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分類垃圾越多,垃圾分類處理廠的效益越高,但是,現在的分類好的垃圾只占生活垃圾的很小一部分”。
“目前,廈門全市每天產生的垃圾量在3000多噸左右,以現有的末端處理能力,完全可以輕松地對垃圾進行分類處理。”廈門市市容環衛管理處相關負責人表示,末端處理設施的逐步完善最終將“倒逼”廈門生活垃圾分類的推進。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相關新聞
- 2014-07-17別將公德隨垃圾拋出窗外
- 2014-07-16湖里垃圾分類試點本月展開 積分換獎品鼓勵居民參與
- 2014-07-14仰恩兩女大學生帶隊走遍漳州佛曇灣 撿百斤垃圾
- 2014-07-03垃圾“橫飛”不文明行為頻上演 廈門環衛工人很受傷
- 2014-06-24石圳的美麗故事:搬走垃圾山 還山村美麗新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