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國家網信辦等部門聯合發起“清網2014行動”。新浪讀書頻道爆出“涉黃門”,新浪有被吊銷網絡牌照的危險。新浪被迫關閉讀書頻道。清網行動成為網絡社會的一大熱點,這促使我們反思多年以來快速發展的互聯網文化。
另據消息,近日由國家信用體系建設聯席會議各成員單位編制完成的 《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規劃綱要 (2014-2020)》(簡稱《綱要》)已上報國務院,國務院常務委員會已原則通過。《綱要》提出建設全國社會信用體系的總措施,旨在加快推進政務誠信、商務誠信、社會誠信、司法公信建設。可以有理由地推測,在誠信體系的建設過程中,網絡不僅是一個渠道,也是誠信體系建設的目標。
網絡文明需要通過網絡信任來塑造,其建設的主體應該是網民自律地參與,同時也需要通過法制來予以規范,最終通過培養網絡文化得以實現。
■構建網絡信用
國人常講“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中國網民對網絡的依賴遠遠大于歐美國家。網絡對于國民的社會行為的影響尤為重要。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老祖宗關于誠信的教導可謂汗牛充棟,關于誠信的案例也不勝枚舉,這為網絡誠信提供了基礎。網絡誠信是現實誠信的延伸。而對于公民來講,誠信是其“身份證”。網絡社會需要建立網絡信用關系。
《綱要》提出,在國家和社會層面建立信用體系,將公民的誠信問題記入個人檔案,讓一個人在涉及誠信的事情面前不敢亂為,有所忌憚。但是,誠信建設是一個長期的系統工程,任務重大,責任艱巨,其所覆蓋面廣,其產生的效果更為長遠,肯定會花費較長的時間,其難度才會更大。讓國家誠信體系覆蓋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是肯定地來看,由于網絡空間的滲透性較高,網絡誠信肯定是誠信建設的重要領域和重要方式。
要構建網絡誠信,首要任務在于以政立信,承上啟下。其一,政府的信息需要具備公信力,中央八項規定指出,“改進新聞報道,中央政治局同志出席會議和活動應根據工作需要、新聞價值、社會效果決定是否報道,進一步壓縮報道的數量、字數、時長。”中央已經在會議報道上為各地做出了表率,而各地政府需要依據新聞價值來做宣傳,避免信息的泛濫和無效信息,以信息構建政府的公信力;其二,建立官民網絡誠信,鋪設順暢的官民網絡信道,構建信任渠道,滿足網民的知情權,通過網絡樹立民信;其三,建立網絡商業誠信,通過對企業、單位和個人的網絡誠信的監測,并對違禁者處以嚴厲懲罰,對有誠信者充分獲益,實現商業誠信;其四,建立網民情緒疏導機制,順利疏通網民情緒,構建社會發展過程中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的解壓閥和穩壓器。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4-07-21文明創建推動美麗廈門建設 讓鷺島更溫馨更幸福
- 2014-07-21“八小時”外的文明先鋒 為精神文明建設添磚加瓦
- 2014-07-21廈門海滄:借力小行動 共建大文明
- 2014-07-18南安市開展模擬檢查 做好文明城市迎檢沖刺工作作
- 2014-07-18光澤縣召開文明縣城迎檢工作會 部署迎檢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