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喜歡花‘冤枉錢’,搞政績工程,大家伙兒覺得沒奔頭。”
——一位農民的牢騷
“有農民習慣‘睡大覺’,等政府包辦,建設美麗鄉村缺勁頭。”
——一位官員的無奈
人民日報訊 記者在安徽、湖南等地走訪發現,在美麗鄉村建設過程中存在著“政府建,農民看”“政府干,農民煩”等現象。為何?原來是因為政府沒能把準群眾的脈,“政府建的不一定是農民要的,農民要的政府又不一定建”,“兩張皮”問題亟待破解。
涂抹面子:
政府埋單,村民不買賬
“村里的年輕人大都去了江浙打工,留下老人和小孩。村里沒怎么和村民商量,就開始在墻上涂涂抹抹,對這樣的形象工程,大伙兒都有意見。政府還不如把資金給我們當日常補助。”針對當地的美麗鄉村建設,安徽南部某縣的一位村民說。
政府埋單,村民不買賬。皖南山區的一些村莊,村里人對“涂脂抹粉”的美麗鄉村建設沒有興趣,也不支持。
在湖南,一些地方政府采取“穿衣戴帽”的方式,整齊劃一地整治房屋,試圖扮靚鄉村。這讓很多農民不解:“好好的房子給拆了重建,好好的道路給挖了再修,亂折騰!”
地方政府也有怨言。湖南一位市委書記坦言:對于美麗鄉村的各項建設,農民呼聲很高、要求很高,但參與度卻很低,很多村民都指望政府來“包辦”。
問需于民:
因地制宜,落后村逆襲
“村民不買賬,跟政府沒有把準群眾的需求有關。”安徽省安慶市羅嶺鎮黃梅村黨總支書記汪小神告訴記者。走進黃梅村,樓房白墻紅瓦、錯落有致,道路敞亮整潔。村民黃大哥告訴記者,一年前,這里還是一片臟亂差。
原來,黃梅村吸取其他地區的教訓,在美麗鄉村建設過程中,問需于民,因地制宜,各村民小組分別建立起了村民理事會,讓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決策、自我監督、自我服務,破解了許多“政府管不到、干部管不了、社會無人管”的老大難問題。
實現“逆襲”的還有湖南石門縣子良鄉廖家沖村。以前,但凡哪家娶媳婦或者嫁女兒,成家后必然是搬出村去居住;如今,青年男女成家后,都紛紛在廖家沖建房安家。為啥?廖家沖現在是全鄉人人向往的宜居村莊。原來,該村抓住建設美麗鄉村的契機,在村里廣納民意,制定了一本《村規民約》,改變就慢慢開始了。
夯實里子:
強村富民,才能真正美
采訪中,不少基層干部深有感觸,依靠政府資金支持,村容村貌等“面子”的改善容易出成績,但只有帶動“里子”的發展,即農民增收和農村變富,才能實現美麗鄉村的長效管護。
在湖南攸縣網嶺鎮里旺村,“人人參與、人人受益、人人共享”,是該縣推進城鄉環境同治的一把總鑰匙。環境整治不僅帶來了鄉村新貌和宜居環境,也帶來了新的工作機會和創業機會。
在安徽定遠縣池河鎮岱山新村,73.5畝特色種植區、12.5畝景觀塘、桃花島農莊等特色農業已初具規模。該村統一金融支持引導,成立示范點土地流轉合作社,扶貧開發與特色產業發展齊頭并進,形成了以富民為基礎的美麗鄉村建設模式。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4-07-18山清水秀 邵武市桂林鄉攻堅克難建設美麗鄉村
- 2014-07-17浦城縣以際嶺村為試點 三舉措力推美麗鄉村建設
- 2014-07-15晉安區志愿者踐行核心價值觀 共筑美麗鄉村
- 2014-07-11柘榮黃柏鄉:善用“拆違”抓手 “美麗鄉村”呈現
- 2014-07-04際嶺村試點開展美麗鄉村建設 推進精神文明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