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清水秀 邵武市桂林鄉攻堅克難建設美麗鄉村
結合村情,讓鄉土氣息依舊
結合桂林實情,因地制宜,變廢為寶,營造秀麗、古樸、和諧的桂林新形象。
(一)把臟亂差環境打造成綠樹成蔭景觀帶。對街道及房前屋后違章建筑進行全面拆除,在清理出的空地、閑地見縫插綠,種植了桂花、香樟、紫薇等綠化樹木2萬余株(棵), 在人行道上修建了花池160多個,池子上半部種植玫瑰、月季、杜鵑等觀賞花卉,下半部放置垃圾桶,并由2名園藝專業畢業的鄉干部進行對花木進行修剪,聘請了3名村民進行管護。如今走在桂林街上不僅看不到垃圾,還看不到垃圾桶,為村民營造了清爽、舒適的生活空間。
(二)把險彎陡路打造成生態安全墻景觀帶。結合山區道路蜿蜒崎嶇,交通安全隱患多的實際,把最險、最彎、最陡的3公里長臨崖臨水路段,仿造長城形狀建生態防護墻,并在城墻上刷寫安全提示溫馨標語130多條,裝配了廣角鏡、路標、減速帶等防護設施,既節約了建設成本,消除了道路交通安全隱患,又讓過往的車輛和行人感受長城雄偉壯麗的風光,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三)把臭水溝打造成鯉魚溪景觀帶。過去由于沒有固定的垃圾處理場和保潔隊伍,村民圖方便都把河道當成了天然“垃圾場”。作為福建母親河——閩江水系的主要源頭之一桂林河,一度是垃圾成堆、河水渾濁、魚蝦稀缺。經過治理,清澈的溪水不僅有人工放養的3萬尾紅鯉魚、草魚、羅非魚、中華鱘,更多的是數以萬計的天然河魚、螃蟹、甲魚、蠑螈等原生態物種,魚兒活像一個淘氣的小孩,時而靜止歇息,時而緩緩散步,時而箭步穿梭,如風般像在鏡子一樣的水中自由自在地游著。如今保護水源、放養魚苗成為村民自發行為。
![]() |
![]() |
責任編輯:李琰之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