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7月14日電 (記者申寧 實習生劉霽 楊晨) 送君一席話,愿君細聽來。2014年全國各大高校畢業盛典相繼落幕,校長們為了這最后一次的聊天,大都煞費苦心,精心準備,致辭或溫情、或激昂,或新潮、或很萌……不管怎樣,都是對大家的諄諄教誨,也是大家對校園的最后一次集體懷念。
6月下旬以來,畢業季漸入尾聲,各大高校校長的畢業演講成為媒體競相報道的熱點,引發輿論關注。大學校長畢業演講,既是大學的“最后一課”,又是莘莘學子邁向社會的“第一課”。相關報道顯示,在各大高校校長的畢業演說之中,出現次數較多的前10個關鍵詞分別為:夢想(56次)、胸懷(51次)、自強(45次)、擔當(34次)、超越(34次)、感恩(32次)、創新(26次)、選擇(24次)、奉獻(22次)、傳承(20次)。與往年相比,個人品德的修養成為今年校長們“最后一課”的主題。清華大學校長陳吉寧在給研究生的寄語中說道:知識越多、能力越強的人,越是要心存敬畏,越是要有所擔當,切實負起自己對人類、對國家、對社會、對家庭的責任。無獨有偶,上海財經大學校長樊麗明在畢業典禮上也發表了題為“用責任書寫青春華章”的演講,她希望畢業生們能夠用責任撐起生命的各個維度,并且永不丟棄愛國情、向善心和進取志。
校長們的畢業演講之中,流露出濃濃的教育善意,道德的厚重在校長們的寄語中也十分明顯的呈現。高校畢業生即將離開象牙塔,投入社會大熔爐。處在人生重要的轉折點上他們,從一個相對單純的環境之中到另一個充滿復雜誘惑和殘酷競爭的大社會之中,無疑是考驗人生德操和品性優劣的重要階段。道德當身,不以物惑。校長們的諄諄教誨對畢業生們而言,是難能可貴的指點。一股清泉,必有源頭活水;一棵大樹,必有根下沃土,道德便是人生成長的活水、文明便是社會發展的沃土。
教育是道德的重要依托,道德的厚重能夠在教育的講壇之上灼灼其華、強勁發聲,是學子之幸,更是國家之幸。高校畢業生就像是散落國家各處的“種子”,即將在社會這塊廣袤無垠的土地之上落地生根。作為民族復興偉業的肩負者,華夏文明的繼承者,他們的養成,便是國家未來的投影。人無德不立,業無德不興,道德品質便是“種子”成長不可或缺的陽光。“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站在改革發展浪潮的前沿,全球化的浪潮洶涌而來、各種思潮不斷沖擊著青年們的思維。承載人類文明與進步的青年一代,唯有以“道德”為“務本”,面對面對紛紜復雜、瞬息萬變的世界,才能承載民族復興的時代使命。
校長們的畢業演講,不僅對青年們是一種道德品質的教化,對社會各個階層的人們都具有普遍教育意義。“一德立而百善從之”,砥礪德行對于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都具有基礎性的重要作用。期待高尚的道德追求能夠在青年一代的成長過程之中生生不息、薪火相傳;也希望崇德向善、見賢思齊的道德氛圍也能在全社會形成共識。(承一)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4-07-17福建省出臺首個幫扶和禮遇道德模范實施辦法
- 2014-07-14永定縣地稅: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道德講堂
- 2014-07-14漳浦供電公司:舉辦2014年首期“道德講堂”
- 2014-07-14武平縣城廂鎮評選表彰首屆“十大道德模范”
- 2014-07-14省質檢院舉辦廉政專題道德講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