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代漢語中,文明是指一種社會進步狀態,與“野蠻”一詞相對。廣義上說,文明是指一種先進的社會和文化發展狀態,以及到達這一狀態的過程中所涉及到的民族意識、思想政治、禮儀規范、風俗習慣以及科技發展水平等。
城市就是現代文明的縮影,文明則是城市各方面的綜合反映。可以這么說,文明是一座城市最具價值的無形資產和城市名片。因為,文明能轉化為可持續發展的生產力要素,可增強城市發展的內在驅動力和核心競爭力。一個城市的文明程度越高、社會秩序越規范、人文生態環境越好,其城市的形象也就越佳,就越能凝聚人心、凝聚人氣,形成招商引資、加快發展的凹地聚集效應。從社會學上說,城市文明,可分割為以硬件環境為主的形態文明、以服務管理為主的功能文明和以市民思想行為為主的素質文明。
要創建全國文明城市,我們可圍繞上述三個大的方面,不僅要打造硬環境,為城市披上一件美麗的衣裳,更要打造軟環境,塑造城市的內在氣質和素質。具體來說,就是不僅要加快發展經濟,完善城市功能,更要努力營造廉潔高效的政務環境、公正公平的法制環境、規范守信的市場環境、健康向上的人文環境、安居樂業的生活環境和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環境。
創建全國文明城市,不應只注重城市硬件建設,更應該注重人文素質的軟件提升。人文素質雖不能夠直觀地展現出城市建設水平,但它卻決定了一個城市的品格魅力及建設發展的深度。正如辜鴻銘在《中國人的精神》一書中所說:“要估價一種文明,不是它是否修建了和能夠修建巨大的城市、宏偉的建筑與寬闊的馬路,也不是它是否制造了和能夠制造精致實用的工具,甚至不是學院的建立、藝術的創造和科學的發明,而是看它能夠造就什么樣的人,什么樣的男人和女人。”
因此,政府要引導市民自覺加強道德修養,在全社會形成一種崇尚文明行為、摒棄不良習俗的濃厚氛圍,努力增強市民文明意識,培養市民良好的行為習慣。而每一個市民更要從不拘小節的地域性格轉變為注意細節的自覺行為,從走斑馬線、不隨地吐痰、不闖紅燈、不破壞公共設施做起,切實愛護我們的公共環境和公共秩序。當一個城市秩序有序而規范,文明風范成為市民的基本價值取向和社會生活的基本模式時,文明就成了這座城市最有價值的名片。(蓮花次第)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4-07-09省委文明辦徒步騎行督查創建工作 福州整改及時
- 2014-07-08長泰率先開展縣級“十星文明戶”評選表彰
- 2014-07-08漳浦供電公司組織駕駛員開展“文明行車”考試
- 2014-07-08鯉城區組織志愿者開展公共文明引導志愿服務活動
- 2014-07-08安溪縣全縣動員齊心協力創建文明縣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