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煙臺日報社的記者來萊州采訪,見面后,便迫不及待的拉我去拍攝新聞圖片。原來他在路上看到萊州義工利用周末時間在疏導交通,感到特別溫馨特別感動,想要做個報道。我感到很自豪,但同時也很感覺臉紅,義工們周末疏導交通我是知道的,但平時一直關注本土新聞的我,怎么就沒想到寫篇報道呢!
反思一下,“視美不見”是個比較普遍的社會現象,時而發生不文明、不道德的事件會被持續關注、炒作,而對于正面的、陽光的、向上的各種美好,大多數人只是匆匆一瞥。
曾經看過一篇文章,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中國文化之美的一個特別體現。我很認同,既然我們痛恨的東西,為何還要去炒作、去關注、去放大呢?中華民族幾千年來一直以“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忠孝勇恭廉”為美,對于美好的,向上的各種正能量,很多現代人卻“視美不見”,很值得深思。我覺得:人,不能缺少一雙發現美的眼睛。
要善于發現身邊之美。美與丑只是人在心里對外在事物、事件的感受。你心情愉悅了,說明這是美好的。 “美”是無處不在的,因為工作關系,我時常能在小城的地盤上四處奔走,有機會拍攝很多小城的山水、村居、風情的各種照片,與朋友們共享,獲得贊聲一片。而最能讓我感動的是其他的一些“美”:鄉村文明行動讓村里的“四大堆”沒了蹤影,又綠又美的鄉村環境讓人心醉;村里“四德榜”上的那些道德典型一個個那么純樸、那么鮮活,他們的事跡令人嘆服,他們身上散發的那種人格之美,令人肅然起敬……。
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是公民個人層面的價值準則,而“美”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對這四個方面的總括,愛“美”的人其心智必美。焦裕祿、孔繁森、朱彥夫、“微塵”、劉盛蘭……,他們的美,無論時代如何變遷,永遠不會褪色。
人人心里充滿美,人人做美的散播者。回家路上,一個五六歲的圓頭圓腦的小男孩在爸爸的微笑注視下,把10塊錢投進了行乞者的紙箱,然后笑瞇瞇的低頭跑開。我心里微微一顫:這一瞬,好美!(王楊)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4-07-09陳華:十年孝親成美談 除了工作就在照顧老人
- 2014-07-08集美街道“三聯合”提升旅游環境
- 2014-07-08海滄:盯促結合治“兩違”,實現“百姓富生態美”
- 2014-07-08福建省第二屆美德少年評選
- 2014-07-08福建省首屆美德少年評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