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7日,黃奕達(左)、王德程(中)和劉俊杰(右),這三位來自漳州、福州和廈門的志愿者在協和醫院血液內科造血干細胞采集室合影。
東南網-福建日報7月2日訊(本網記者 張穎)7月1日,當福州永泰三洋中學的數學老師王德程完成了他的造血干細胞采集。他與廈門市的劉俊杰、漳州市的黃奕達一起,完成了我省首次三城、三人同獻愛心,共同捐贈造血干細胞的愛心壯舉。
他們為挽救溫州、上海、深圳的三名白血病患者共同努力,共同完成了一次愛心的生命接力。
造血干細胞的配型的成功率非常低,而采集期正好集中,這樣的情形在全國都罕見。
獻血超7000毫升的好老師
6月27日下午,王德程和妻子、兒子風塵仆仆地趕到省協和醫院。作為三洋中學的數學老師,他剛完成了一學期的工作,一身輕松地前來完成他的捐獻。
在協和醫院血液科的辦公室里,王德程二話不說就準備簽署志愿捐獻造血干細胞協議。身旁的協和醫院血液科副主任醫師楊婷向他說明注意事項。“我很清楚,我非常愿意捐贈。”王德程邊點頭邊簽字。
王德程的淡定來自他15年的義務獻血經歷,他從1999年起不間斷地參加義務獻血,至今已經捐獻了超過7000毫升的血液,還捐獻過4次血小板,2009年成為中華骨髓庫注冊志愿者。
正式采集是7月1日,身為中共黨員的王德程用自己的愛心之舉,為黨的生日獻上了最好的祝福。他是福州市教育系統捐獻造血干細胞的第一人。
在采集過程中,他的妻子和兒子非常放松,兒子王楚珂今年初一,對采集的過程也非常清楚。“經常跟著爸爸去義務獻血,長大了也會學爸爸參加獻血。”小王的豪言壯語引來一陣笑聲。
80后醫生漳州捐獻第一人
相對于王德程的淡定,來自漳州薌城區天寶中心衛生院的80后醫生黃奕達有點緊張。目前,漳州市共采集了887例本地志愿者捐獻的造血干細胞,黃奕達是漳州首個配型成功的捐獻者。
作為福建中醫藥大學的畢業生,大學期間,黃奕達也多次無償獻血。
去年,漳州本地媒體報道了漳州地中海貧血癥患者小宏偉,成功移植了一位外省好心人捐獻的造血干細胞,這事觸動了黃奕達。經家人同意后,當年11月,他到市中心血站申請自愿捐獻造血干細胞。
沒想到,今年3月,漳州市紅十字會告訴黃奕達,初步配對成功,對方是一位上海患者。
在簽署協議書之前,楊婷和黃奕達的父母進行了對話,詳細介紹了造血干細胞采集的過程和對于受捐者的意義。
對于捐贈,兩位老人有點謹慎,黃媽媽擔心的是兒子的身體是否會有影響,而黃爸爸一直沉默寡言,只是認真地傾聽醫生的每一句話,再三確認一些細節后,他們的表情輕松了許多,看著兒子簽署了協議書。
“配對成功,可以救人,我就去做,沒有什么特別的。”33歲的黃奕達話語很樸實。
為捐獻辭職的三明小伙
三位捐贈者中最年輕的是來自廈門市的劉俊杰,他在6月26日完成了造血干細胞采集。心態輕松的他第二天就跑去鼓山游覽了一番,他說他在醫院呆得有點悶。
這位25歲小伙子是明溪人,在廈門工作多年。為了這次采集,他毅然辭掉了近期剛找到的新工作,“捐獻有個過程,考慮捐獻后還得回明溪休養,怕給新公司帶來麻煩,就辭職了”。
2008年逛街偶遇流動獻血車,劉俊杰成為了一名義務獻血志愿者,同時加入了中華骨髓庫。對于此次捐贈,劉俊杰的心境非常平和。但是他的家人曾經強烈反對,此次陪伴他的除了父親還有舅舅。在簽署協議書前,兩位家人和醫生面談了近3個小時,“最大的顧慮就是擔心影響身體健康”。
在詳細了解了造血干細胞的過程和意義后,小劉舅舅的觀念發生了變化,他表示:“孩子做了一件非常有意義的大好事。”
楊婷介紹,我國目前至少有400萬白血病患者,而且每年新增約4萬名的新患者,其中50%是兒童。造血干細胞移植是目前可根治白血病的主要方法。
即使在有血緣關系的人群中,造血干細胞相匹配的概率也只有萬分之一。目前國內獨生子女眾多,造血干細胞相匹配的可能性很小,而無血緣關系的造血干細胞配型更加不易。
“他們的愛心和勇氣值得敬佩!”福州市紅十字會黨委書記、常務副會長胡曉強說。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4-06-19外來工遇車禍致腦死亡 家人忍痛決定全器官捐獻
- 2014-06-16福州:兒子遇車禍腦死亡 老父含淚捐獻兒全身器官
- 2014-06-16丈夫遭遇車禍不幸去世 妻子捐獻出他的器官和眼角膜
- 2014-06-13建陽實現首例人體器官捐獻 3位獲捐患者術后恢復良好
- 2014-06-1211歲“捐獻器官少年”閃耀美德少年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