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治療填補國內空白
一個月后,劉京康復出院,他的頭部左右直徑縮小了7厘米,顱骨的高度下降2厘米,頭顱畸形也恢復了“半球形”,已不再是以前的“怪頭娃”了。他的出院也標志著全國首例顱腔重建全顱再造術圓滿成功,填補了我國顱面外科領域的一項空白。
出院后,劉京回到山東老家上學,結束了乞討生涯。7年來,劉京一家和王占祥一直保持著聯系,家屬有道不盡的感恩,而王占祥也在持續關注著劉京的成長。
仁心
陪患者聊天
隨時與生命賽跑
2007年,王占祥捧回“中國醫師獎”,這是中國醫師協會設立的行業最高獎。王占祥是當時廈門第三位“中國醫師獎”獲得者,也是獲獎者中最年輕的醫生。獎杯頂端有一顆心,王占祥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那代表我們醫師的愛心。”他說,要當一名好的醫生,首先要有愛心,然后是責任和淵博的知識。
>>術前與患者聊天傾聽心聲
在王占祥收治的患者中有一位老師。這位老師腦子里長了一個瘤,壓迫到語言功能中樞。以前在講臺上口若懸河,一下子突然“失聲”,對一個老師來說,打擊非常大。這位老師十分痛苦,甚至有過自殺的念頭。為了安慰他,在術前三四天,王占祥幾乎每天都陪著他“聊天”——老師把想說的話寫在紙上,王占祥看到后一一耐心回答。手術很成功,王占祥從這位老師腦中拆除了一顆“定時炸彈”。
其實,不僅是對這位老師,只要有時間,王占祥術前都會和患者聊天,傾聽患者的心聲,他說這是“心理治療”。
>>患者病情決定醫生作息
神經外科經常會收治病情危急的患者,如突發腦溢血、車禍重傷者等,這些患者一旦送到醫院,就得立馬進行手術。
“患者病情決定醫生作息。”王占祥說,不管是白天黑夜,工作日節假日,神經外科醫生手機都得24小時開機,隨時準備和生命賽跑。
王占祥曾通宵做了一臺耗時十多個小時的手術,期間,他不吃不喝,也沒時間上廁所,“緊張得連尿意都感覺不到了。”等手術做完,整個人累得癱坐在凳子上。“這種事情對我們來說,簡直是家常便飯。”王占祥說。
>>當上副院長仍奮戰在一線
即使當上醫院副院長后,王占祥也沒有脫離一線。看片、會診、做手術、查房……一線醫生在做的,王占祥一個都不落。在記者采訪的那周內,王占祥就親自做了三臺開顱手術。
外地患者陳先生,腦部長了個腫瘤,在第一醫院做摘除手術,術后,王占祥經常去查看他的恢復情況。這種狀態持續了一個多星期,直到有一天,陳先生聽到有人稱呼王占祥“王院長”,才知道那個每天給自己查房的醫生竟然是醫院的副院長。王占祥的低調務實,讓陳先生感動不已。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4-06-24福州:手術32小時 醫生累得癱倒照片在網上熱傳
- 2014-06-23閩侯赤腳醫生堅守深山44年 出診收入低亦醫亦農
- 2014-06-13掌摑醫生讓信任很受傷
- 2014-05-20鄉村醫生劉其坤:愿為鄉親們撐起“保健大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