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做一棵堅實磊落、無私奉獻、扎根人民心中的木麻黃——
以谷文昌為鏡
谷文昌(提桶者)在東山湖尾地下水工程工地試驗濾水管。(資料照片)
東南網6月27日報道(福建日報記者 雷光美 嚴順龍 梁建平)
6月中旬,臺風“海貝思”夾暴雨襲擊閩南,東山島安然無恙。
臺風剛走,年近八旬的陳細乒就按往常慣例,來到谷文昌陵園祭拜,寄托無盡的思念。
陳細乒,東山縣陳城鎮山口村人。解放前,東山島風沙肆虐。臺風天、干旱季,更是災害嚴重,百姓苦不堪言。陳細乒就在外出流浪的“乞討大軍”中。
今天,綿延海岸線的木麻黃樹林,守護著這顆海峽西岸的綠色明珠。陳細乒一家早已住上小洋樓,過上好日子。
改變陳細乒和其他東山人命運的,是一位共產黨人,是一棵樹。
救百姓于水火,造福百姓而忘我,離開我們33年的谷文昌一直活在人民心中。
每年清明,“先祭谷公,后祭祖宗”已成為東山人的習俗,祭時每每熱淚盈眶。而遇上臺風天等,百姓也要到谷文昌陵園祭拜。
“谷書記為我們辛苦了一輩子,我要天天打掃陵園,為他守墓一輩子!”山口村首任黨支部書記陳加福說。
33年來,全國各地每年到東山瞻仰學習的干部群眾絡繹不絕。
“谷文昌深入群眾、一心為民的公仆情懷,敢于擔當、真抓實干的過硬作風,克己奉公、清廉無私的高尚品德,重視生態、保護環境的發展理念,永遠是我們的一面鏡子!”3月上旬,全省縣委書記培訓班在東山舉行,谷文昌陵園外,每位縣委書記種下一棵樹苗,表達踐行群眾路線的共同心聲。這片林,群眾稱“八閩書記林”。
精神力量,穿越時空。
在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在推進全面深化改革中,在實現“百姓富、生態美”的進程中,谷文昌,是一面鏡子,是一個標桿。
時任寧化隆陂水庫總指揮的谷文昌(中)與群眾同勞動。(資料照片)
根土相依
木麻黃,把根深深地扎在土地里,只要有一絲雨露就能茁壯生長。生長,是為了回報大地。
六十年前,一個風沙漫天的日子,谷文昌艱難地爬上白埕村的沙丘,遇到一群衣衫襤褸、外出乞討的村民。
“春夏苦旱災,秋冬風沙害。一年四季里,季季都有災。”“風沙淹田牛上屋,父母嫁女水陪嫁。”剛解放時,東山島森林覆蓋率僅0.12%。百年間,風沙不斷吞沒家園,天花、眼病泛濫,外出當苦力、當乞丐的十之有一。
面對此情此景,谷文昌淚流滿面。“不救民于苦難,要共產黨人來干啥?群眾分到了土地,種不出糧食,分地又有什么用?”自責的話語,回答了“我是誰”“為了誰”“依靠誰”的命題。東山向百年風沙災害宣戰的號角,由此吹響。
一心為民,身體力行。“1957年,東山縣組建沙荒調查隊,谷文昌親任隊長。有一次,快爬上在山口村附近沙丘頂時,谷書記被風吹得滾下來,臉被風沙打成紫黑色。他用水漱漱口,忍著胃痛再上沙丘,堅持測風50分鐘。”當年的調查隊成員林嫩惠回憶。
“當時不知道縣委書記是什么官,只知道他沖在最前面,干的活最累,喝的粥最稀。”陳細乒說。
千方百計,以民為師。“1958年,東山引進廣東電白縣種植木麻黃的經驗,開展大造林,谷文昌親自在白埕村種20畝試驗片,卻屢不成功。聽說湖塘村老農蔡海福帶土種植絲瓜成功,谷書記直奔蔡海福家,絞盡腦汁地學習。谷文昌善于向群眾學習,全縣500位生產隊長,他幾乎都能叫出名字。”榜樣感動身邊人,來自福安的林嫩惠為了更好與當地群眾溝通,不到半年就學會東山話。
牛倒樹干的沙丘上,滴水成氣的暴日下,咆哮凜冽的寒風里,饑病困苦的群眾中……如今追憶谷文昌,他的身影一直在這樣的環境中沖鋒、戰斗,他的形象深深地鐫刻在百姓心中。
那些年,東山人盼不來救苦救難的神仙,卻盼來了共產黨員谷文昌,苦戰14個春秋,打破了上百年“神仙也救不了東山”的咒語。1964年,東山造林8.2萬畝,全縣400多座小山丘和3萬多畝荒沙灘基本綠化,141公里的海岸線筑起“綠色長城”……
谷文昌事跡,30多年來在八閩傳頌不息;谷文昌精神,30多年來激勵著我們奮勇前行。
像谷文昌那樣,福建各級干部牢記為民宗旨,帶領廣大群眾種樹植綠、治理荒山,大力建設生態文明,為實現“百姓富、生態美”的美好藍圖努力奮斗——
2001年,時任省長習近平同志前瞻性地提出建設生態省的戰略構想。10多年來,歷屆省委、省政府一任接著一任干、一年接著一年抓,廣大干部群眾發揚滴水穿石精神,打贏了一個個水土流失治理攻堅戰。
森林覆蓋率達65.95%,連續37年保持全國首位;創造了南方紅壤區水土流失治理、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生態補償等一批典型經驗;水、大氣、生態環境質量均保持優良,“清新福建”品牌越發亮麗,國務院《支持福建省深入實施生態省戰略加快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建設若干意見》正在加緊實施……
以谷文昌為鏡,我們更加深刻認識到,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期盼,就是共產黨人奮斗的目標。只有一心為民,以民為師,牢牢扎根于人民群眾中,才能使我們的事業不斷推向前進。
百折不撓
風雨中挺拔,鹽堿里扎根,挫折后重生。木麻黃,就有這樣的風骨。
《中國植物志》載:木麻黃是熱帶海岸防風固沙的先鋒樹種。
樹是先鋒,人更是先鋒。“不制服風沙,就讓風沙把我埋掉!”谷文昌的話語,穿越半個多世紀,至今依然鏗鏘有力。
1958年,東山縣委向全縣軍民發出號召:“上戰禿頭山,下戰飛沙灘,綠化全海島,建設新東山。”谷文昌任總指揮,幾天就突擊種下1000多萬株幼苗。
豈料,隨即到來的倒春寒,再一次擊碎了東山的綠色夢。
“沒有失敗就沒有成功,失敗了再干,這就是共產黨人的氣概和風格!能活九株,就能活九千、九萬,綠化全東山。”面對一部分人“荒沙能長樹,雞蛋能長毛”的質疑、埋怨甚至挖苦,谷文昌激勵大家重拾信心。當時,林嫩惠就在白埕村現場,看到零星活下來的九株木麻黃。谷文昌風趣地說,待樹木長高了,我們要昂起頭看,還得當心帽子掉下來呢!樂觀的精神儼然如初。
不懼失敗,屢敗屢戰。谷文昌帶領干部、林業技術員、老農組成試驗小組,建立千人林業管護隊伍,摸清了木麻黃的生長習性——老天下雨就冒雨種樹;天旱了幼樹不返青,磨破肩膀、冒著烈日、踏著火燙的細沙,也要挑水澆樹;遇到大風,及時把被風沙掩埋的幼樹挖開,把被吹歪了的扶正;肥料不足,到海里撈小魚小蝦積肥。
“谷書記愛樹如命,見人就說,誰要傷一棵樹,就是傷了我的胳膊,誰折斷一根樹枝,就是折了我的手指。”林嫩惠回憶說。
百折不撓,又有什么困難能夠擋住一個共產黨人為民求勝的腳步?
谷文昌紀念館珍藏著一幅照片,照片中的主角,粗衣破帽,臉龐黝黑,和工友一起扛著巨石,背彎成直角。他就是谷文昌,當時已56歲了。“文革”期間,他遭受批斗,全家被下放到寧化縣禾口公社紅旗大隊。他轉遍全村的山、水、田,提出改進農業生產,串灌改輪灌;高稈疏植改矮稈密植,施農家肥。勞動時,他沖在最前,挑最重的擔,積最多的肥。針對當地實情,他提出建設隆陂水庫,并被任命為總指揮。這座“百年一遇”標準的水庫,澤惠萬畝農田,還發電照亮千家萬戶。這一年,紅旗大隊畝產一下子躍上千斤。群眾說,“谷文昌,谷滿倉”。
對黨無限忠誠、對人民無限熱愛,不畏艱難險阻、不怕挫折失敗,不論順境、逆境,谷文昌信念如一、行動如一。
以谷文昌為鏡,我省各條戰線上涌現出一大批在平凡崗位上創造出不平凡業績的先進人物——挽救失足少年的愛民法官詹紅荔、為山村脫貧致富嘔心瀝血的檢察官李彬、犧牲在工作一線的警察吳一心、愛崗敬業淡泊名利的技工蓋軍銜……
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廣大黨員干部以先進典型為標桿,下基層、解民憂、辦實事、促發展,深入查找思想上、作風上的問題和不足,開出高質量的專題民主生活會,確保教育實踐活動善始善終,取得人民滿意、實在有效的成果。
枝繁葉茂
伸展的枝丫一刻不停。木麻黃針葉向著陽光,樹蔭罩著大地。
治沙順利推進之時,谷文昌沒有停歇。東山要走出風沙之困,還要發展起來,讓百姓過上好日子。
“世上沒有永遠不變的事物,必須不斷前進。”谷文昌告誡自己。他既抓治沙,又抓發展。
“東山島離大陸近,但水深浪高。他與縣委同志果斷決策,并加入修筑海堤的隊伍,實現了東山人把海島變半島的夙愿。以當時的條件,這著實不易。”谷文昌紀念館講解員、老干部黃石麟說,八尺門海堤竣工,為東山的發展架起了彩虹橋。
“東山缺水,十年九旱。1963年大旱,谷書記總結提出‘地面無水,向地下進軍’。打大井、深井、塘中套井,建永久性抗旱工程285處、臨時工程892處,這一年仍有較好收成。”東山縣政協原主席高愛明說。跨越海堤的渡槽,還把淡水引到東山。當年修建的許多水利工程,至今仍造福東山人民。
“一次水淹,三年絕收。”東山易澇,特別是遇到海潮時。“清理舊溝、開挖新溝,筑海堤、建閘門、修揚水站,要抗旱、排澇、防潮三全其美。”高愛明說,1961年8月,東沈、南埔、樟塘等村暴雨成災,谷文昌入村探明情況,作出決策。這些村莊由此告別內澇,水美田豐。
東山原來沒有一條像樣的公路,谷文昌就帶領群眾修路,到上世紀60年代中期,村村可以開進汽車、拖拉機。
“沒有木麻黃保護,東山建設生態旅游島就無從談起;沒有當年的路網基礎,今天建設疏港公路、環島路談何容易。”東山縣委書記黃水木說。
治沙、修堤、引水、防澇、開路……谷文昌總是走在最前面。“人民的需要就是我們的工作。我們要敢闖新路,勇往直前!”他說。他還倡導發展制鹽、捕撈、養殖生產,深入漁民中調查研究,改進生產工具,為東山海洋產業的發展打實了基礎。
如今,東山水產業出口創匯突破15億美元,超過海南島;去年實現生產總值126.8億元,財政總收入突破15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722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3140元。甩掉貧困帽子的東山,已進入全省縣域經濟發展“十佳縣”。
弘揚谷文昌精神,發展成為各級黨政的第一要務,全省上下凝心聚力謀發展。我們堅持“三個必須”,著力打造“三個環境”,抓龍頭、興產業,抓扶貧開發、補發展短板,抓城鄉建設、讓福建更美……一切為了發展,發展為了人民。以谷文昌為鏡,廣大干部進一步增強發展的緊迫感、責任感和使命感,只爭朝夕,奮發有為,在推動福建科學發展跨越發展中敢拼會贏。
堅實擔當
木麻黃,是建筑、家具、造紙的好材料,樹皮可提制栲膠,枝葉可作家畜飼料。全身是寶,最貴為內質堅實。以這種堅實,風雨中更有擔當。
無論風云際會、歲月流轉,谷文昌始終實事求是,始終敢于擔當。他說:“事實是無情的,好的動機并不一定收到好的效果。要把動機和效果統一起來,必須深入群眾,吃透情況。”
解放前夕,國民黨軍隊從東山島上抓走壯丁4700多人,這些人的家屬成為“敵偽家屬”,抬不起頭。谷文昌說:“共產黨人要敢于面對實際,對人民負責。”在他建議之下,縣委決定把“敵偽家屬”改為“兵災家屬”。一項德政,十萬民心。兵災家屬們說:“國民黨抓走親人,共產黨把我們當親人,我們死了做鬼,也愿為共產黨守島。”但他們不知道,谷文昌為此承受了多大的政治風險。
1958年,“千斤稻,萬斤薯”“拔白旗,放衛星”之風吹進海島。大煉鋼鐵,上面催得緊,谷文昌說“先砌個爐子試試”;種不出萬斤薯,上面批評他“右傾保守”,他也說“先試一試”。
試的結果可想而知。在地區評比的圖表上,東山養的豬還不如外縣的豬尾巴大。谷文昌心里有數,他堅持實事求是發展生產。“年終,東山超額完成生豬調撥任務,在地區評比表上‘豬尾巴’變成‘豬頭’。”林嫩惠回憶。
谷文昌的堅實,始終如一。林嫩惠說,谷文昌常告誡大家說話辦事要嚴謹,杜絕“大概”“大約”“估計”等模糊字眼。在東山人擺脫困苦的一系列戰斗中,谷文昌無一不是用實踐檢驗真理、靠精準的事實說話。
沒有“豆腐渣”,沒有“爛尾樓”,谷文昌當年指揮建設的水庫、海堤、道路等民生設施,至今仍發揮著作用。
這些潛績,才是最大的政績。
以谷文昌為鏡,全省廣大黨員干部按照中央和省委部署要求,在任時不追求轟轟烈烈,在工作上求真務實,共同把一張發展藍圖繪到底。山海協作、數字福建、生態省建設、海洋強省、閩臺合作先行先試……緊扣“山海僑臺特”的特點,推進科學發展,一以貫之。
當前,福建正處在科學發展跨越發展的關鍵時期。按照中央和省委的部署要求,全省上下堅持科學發展,堅持“三個必須”,正在實現“百姓富、生態美”有機統一的路途上發力前行。
磊落參天
木麻黃,筆直向上,心無旁騖,擋得住風和沙。
谷文昌就像木麻黃一樣干凈磊落,嚴于律己、廉潔奉公,共產黨人的高尚情操蒼天可鑒。
“當領導的要先把自己的手洗凈,把自己的腰桿挺直!”谷文昌說。他大半輩子與林打交道,卻從不沾公家一寸木材。
谷文昌調任省林業廳后,二女兒結婚,想讓他批點木材做家具,他嚴詞拒絕說:“我管林業,如果我做一張桌子,下面就會做幾十張幾百張,我犯小錯誤,下面就會犯大錯誤。”
心里裝著人民,唯獨沒有自己。他說:“革命的目的,就是為了群眾生活,如果我們不關心群眾疾苦,就是沒有群眾觀點,就無所謂革命。”
1972年,谷文昌轉任龍溪地區林業局局長。一次,來到東山造林模范蔡海福家。因為造林護林,蔡海福得罪了一些人,在“文革”中受到批斗,貧病交加。谷文昌看在眼里,心情沉重,帶他到龍溪醫院治病。蔡海福去世后,他特地交代民政部門批了木板,讓這位種了一輩子樹的老模范在壽板中安眠。
資助貧困學生,為烈軍屬、五保戶送溫暖,為來訪群眾買車票,為民工買紅糖熬姜湯,關心水利技術員的婚事……一個個生動的往事,至今仍在東山百姓中流傳。
谷文昌對群眾滿腔熱忱,對待自己和家人卻極其“吝嗇”。大女兒被安排為臨時工,他說“年輕人應該多鍛煉鍛煉”;兒媳從師范畢業,遵從分配到小學校工作;他常年患胃病、肺病,一次隨行的同志找醫生開了證明買來半公斤餅干,他當即嚴肅批評并讓退掉……
“我們要和群眾吃一樣的飯,受一樣的苦,干一樣的活,群眾才會信任我們。”谷文昌說。
一個舊草箱、兩罐自腌的咸菜,是他離開東山時帶走的“家當”;一輛破自行車,是他下鄉調查、勞動時的“坐騎”。自行車、鋤頭、斗笠、手稿……紀念館中,谷文昌的生前物品,向瞻仰他的人們默默詮釋著什么是谷文昌精神。
時代變遷,精神不朽。
以谷文昌為鏡,八閩上下各級干部,正在嚴格貫徹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的考試中認真作答。省委常委帶頭從我做起,輕車簡從下基層,訪民生、問疾苦,入鄉村、進企業,看項目、議發展。剛剛過去的一年一度工作檢查,用勤儉、深入、求真、務實的一系列細節,交出了又一份答卷。
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開展以來,全省性會議次數、天數和人數均減少30%以上;各類文件簡報精簡三分之一;精簡考核項目,改進考評辦法,省級考核檢查、評比表彰和認定類項目減幅達85.1%;推行“馬上就辦”,省級行政審批項目減少到331項,審批時限縮短至法定時限的60%以內;開展會員卡專項清退,清退對象100%覆蓋……
一次次行動,一組組數據,一個個成效,讓清新務實之風吹遍八閩大地。
“只要是有損于黨的威信的事,哪怕再小都不能做;只要是有利于人民的事,哪怕再小也要做。”這是谷文昌的話語,也是新的歷史時期全省黨員干部的座右銘、警示鐘。
名片
谷文昌,1915年10月生于河南林縣。1943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49年1月隨軍南下。
東山解放后,谷文昌任中共東山縣第一區工委書記,后歷任中共東山組織部長、縣長、縣委書記及省林業廳副廳長,三明地區寧化隆陂水庫總指揮,以及龍溪地區(今漳州)革委會副主任、行署副專員、林業局局長等職。其中,1954至1 964年任東山縣委書記。
在東山任職14年間,谷文昌帶領廣大干部群眾成功治理了風沙災害,筑起沿海“綠色長城”。他致力改善條件、發展生產,為日后東山邁向全省首個小康縣、國家生態示范縣、國際生態旅游海島奠定了堅實基礎。
“文革”期間,他被下放到三明地區寧化縣禾口公社紅旗大隊(今石壁鎮紅旗村)當社員,后任寧化隆陂水庫總指揮,又造福一方百姓。
1981年1月30日,谷文昌在漳州病逝。彌留之際,他深情許下埋骨東山的遺愿。
1991年,福建省委發出《關于開展向谷文昌同志學習的通知》。2003年,福建省委發出《關于進一步學習弘揚谷文昌精神,加快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決定》,號召全省黨員干部學習谷文昌執政為民的宗旨意識、艱苦奮斗的優良作風、求真務實的科學態度、致力發展的進取精神。
2009年9月,谷文昌被評為“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
像谷文昌那樣永葆共產黨人本色
福建日報評論員
谷文昌同志離開我們33年了,但他一直活在人民的心中。谷文昌精神充盈于閩山閩水,一直激勵著我們牢記宗旨、艱苦創業,成為推動各項事業發展的一大精神動力。正值全省第二批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深入開展之際,本報今天發表《以谷文昌為鏡》長篇通訊,重溫谷文昌感人至深的事跡,感受谷文昌精神的強大力量。
習近平同志對谷文昌曾給予高度評價。2003年7月他在浙江省委全會上的講話中說:在福建,帶領福建東山人民改造自然和社會,變昔日荒山禿嶺為現在的“國家級生態示范縣”和“全省環境最佳縣”的谷文昌,現在當地老百姓仍然懷念他,甚至祭祀時也是“先祭谷公、后祭祖宗”。人民群眾是共產黨的“本”、“基”、“源”,黨必須相信和依靠群眾,始終保持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習近平同志還在《之江新語》中寫道:“福建東山縣的縣委書記谷文昌之所以一直受到廣大干部群眾的敬仰,是因為他在任時不追求轟轟烈烈的‘顯績’,而是默默無聞地奉獻,帶領當地干部群眾通過十幾年的努力,在沿海建成了一道惠及子孫后代的防護林,在老百姓心中樹起了一座不朽的豐碑。”習近平同志這些講話,深刻總結谷文昌精神的豐富內涵和本質所在,我們要認真學習,深刻領會。
八閩大地人杰地靈,英才輩出。谷文昌是我省各個時期涌現的先進人物的杰出代表,他的精神至今仍閃耀著熠熠光輝。當前我們學習谷文昌,就要與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結合起來,結合踐行“三嚴三實”要求和學習焦裕祿精神,以先進典型為鏡子,認真對照,深入分析,發現作風方面存在的問題與思想認識上的差距,從先進典型身上吸取精神力量,不斷改進作風,完善自己,以良好的精神風貌,投入到工作實踐中去。
學習谷文昌,重在學習他一心為民的公仆情懷,牢記為民服務宗旨,密切聯系服務群眾,了解群眾所思所想,積極主動為群眾排憂解難,切實解決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學習他求真務實的擔當精神,勇于承擔責任,腳踏實地干事,杜絕沽名釣譽的形象工程、政績工程,多做打基礎利長遠的事,把工作扎扎實實地向前推進;學習他艱苦奮斗的優良作風,自覺遵守黨規國法,嚴格執行中央八項規定和厲行節約等各項要求,清正廉潔,勤儉節約,吃苦在前,樂于奉獻,永葆共產黨人本色,爭當一心為民的好干部,為實現“百姓富”與“生態美”有機統一作出更大的貢獻。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4-02-27核心價值觀要扎根青少年這片沃土
- 2014-02-19“全國最美養路工”陳清泉扎根基層19載
- 2013-11-19像榕樹一樣扎根大地 福州干部堅持20多年
- 2013-09-10梅園雪:扎根黑土地的“女糧王”
- 2013-09-05張文忠:扎根貧困山區三十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