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北省太行山深處,有一位80歲的老人,她曾經是一個年收入幾十萬的公司老板,2003年她放棄在石家莊的優越生活,獨自一人進山開荒造林,用自己的百萬資金和汗水換來了太行山一片綠色。她被當地村民親切地稱為“護山神”,她就是被中組部評為“全國老有所為先進個人”的王桂申。(中國新聞網)
人口老齡化是當今世界正面臨的一個嚴峻挑戰,老年時期也是人生道路上一個重要的里程,更可以說是人生青春的又一次開始。在很多年輕人看來老年人退下崗位之后應該享受晚年的歡樂,賞賞花,弄弄草,可是卻忽略了從工作線上轉型到閑置在家對老人而言其實又是一個新的挑戰。
褪去塵世的浮華,靜靜的品味生活看起來可能是一種幸福,可是當老人在空閑中產生了“無用感”甚至“抑郁”的時候,人們卻又不得不提高重視。年輕人有年輕人奮斗的目標,老年人有老年人堅守的位置,這與生理年齡并無直接關系。可是如果單調的生活讓老年人變得孤單,孤單的生活讓其欠缺成就感,那么隨之而來的負情緒可能就是揮之不去的郁郁寡歡。
新時代的人們有著不一樣的生活觀念,當八旬“護山神”用自己的堅守撐起了河北省太行山的一片綠地的時候,還有誰能不在其“老有所為”中感受到那種比年輕人更有沖勁的執著呢?
人人都有夢想,當年輕人為了生計而忙碌奔波的時候,老年人也可以用當初的熱情捍衛自己的人生,過好生活的每一天。在筆者看來“護山神”用自己的百萬資金和汗水綠化太行山的行為值得人們學習,可是筆者卻必須要糾正一種說法,那就是有經濟實力才能老有所為。在筆者看來經濟實力也許可以推動“老有所為”變成“老有大為”可是決定老人奉獻社會的卻絕不會是經濟實力而是一顆永不止步的善心。
以前筆者從不知道“老有所為”也是一個獎項,直到在外婆家的墻上看到大大的獎狀。當時看到這個獎項的時候還忍不住問了一下外婆最近做了什么驚天動地的事情,何以村委會會給外婆頒發獎狀,而且一發就是好多年直到現在。后來聽舅舅說老有所為的意思并不是有重大貢獻而是自己一生都在想辦法不讓社會負擔,為家庭做出貢獻。這樣一想外婆每年拿下“老有所為”獎就并不值得奇怪了。作為老年協會的成員,不管是刮風下雨還是烈日高照外婆總是按時參加老年協會的一切活動,即便有時候到我家玩,一旦接到電話有什么臨時活動,她也得趕緊讓我們送她回去參加。在外婆看來,老年協會的事情就是她的事業,是她精神的支柱,而后作為家里唯一的老人,外婆總是做著后勤部長的事情,煮飯、喂兔子一手操辦,從不讓年輕人費心,大大的減輕了家里的負擔,讓年輕人能夠安心的在外工作。試問這難道就不是一種最簡單、最樸實的“老有所為”嗎?
羨慕老年人晚年的閑暇不如追逐老年人一生堅守的步伐,當年輕人還在“無所作為”中疲勞的披荊斬棘或是充滿人生困惑的時候,何不停下腳步,學學老年人的豁達,讓生活變得充滿活力和激情呢? (特約評論員 趙雪梅)
本網原創 轉載請注明出處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4-02-27老年“雷鋒”頻頻涌現 用一顆正義的心傳遞“老有所為”精神
- 2013-11-27老有所為,老人當起衛生監管督導員
- 2013-10-24“老有所為”的志愿者
- 2012-01-1868歲翁立志單騎走全國宣傳環保知識 稱要老有所為
- 2010-03-18賴美云: 老有所為 老有所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