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生命體都有一種趨利避害的本能,叫做應激性。應激性的存在,保證了生命可以有效地選擇適合自己的環境,從而生存繁衍。人,作為一種高級生命體,同樣具有這種應激性,只不過,為了以示區別于其他的生命,我們通常稱之為“利益驅動”。
市場經濟從本質上來說是一種利益驅動機制,它充分利用了人們對利益的追逐,在自由選擇的基礎上,實現優勝劣汰、優化配置。但是,人畢竟不能脫離社會、脫離他人而存在,人與人的關系也不僅僅是單一的競爭關系,單純的經濟關系、物質關系,還有其社會性的一面,除了物質、除了生存,還需要情感、需要合作、需要分享,單純的生物應激本能并不能完全地、最佳地滿足人的需求。而且,約束跟不上、規范不到位,人們過分地追逐個人利益,必然損害社會的整體發展,影響個體需求的充分滿足,并在某些方面、一定程度上損害個體自身利益。
價值觀是人們基于生存和發展需求,并綜合平衡他人利益、社會整體利益而形成和發展的,本質上是人們對個人利益和個人與他人、與社會關系的認知和選擇。價值觀決定行動方向。沒有一個正確的價值取向,我們難免迷失自我。中國是一個文明古國,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形成和發展了一些優秀的傳統價值觀念,沉淀了中華民族對個人與他人、與社會關系的理解和選擇,成為國家和民族綿延傳承、永續發展的文化基因。
近年來,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我們一些傳統的價值觀念受到了嚴峻的挑戰和沖擊,以至于在我們這個幾千年來一直倡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國家里,“老人跌倒扶不扶”、“幼兒被車壓救不救”都需要打個問號。還有日益凸顯并廣受關注的食品安全、環境污染、誠信缺失、人際淡漠等社會問題。這些,無不源于我們這個社會對個體利益的過度追逐。
面對這一現實問題,我們一方面不斷地推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市場監管體系建設、社會誠信體系建設等,強化硬性約束;另一方面就是提出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人們的行為進行規范引導。在全社會大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是要修復和重建國人的精神大廈,引導人們的言行舉止,夯實我們這個社會的道德文化基礎。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三個倡導”為基本內容。“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為國家層面,主要體現在黨和國家的治國理念、奮斗目標等宏觀方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為社會層面,主要體現在經濟社會發展各個層面的制度規范、政策措施等中觀方面;“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為個人層面,主要是體現在每個具體人的思想認識、言行舉止等微觀方面,它融入了集體主義這一社會主義道德的基本原則,繼承了中華民族講求誠信、與人為善的優秀傳統,是我們每個人應當遵循的基本價值取向和道德規范。
我們所處的時代,是一個活躍的、跳動的時代,利益多元、觀念多樣、思想多變。在這樣一個時代,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要更加注重形式的創新、渠道的暢通、手段的運用。要與網絡時代相適應,善于運用微信、微博、微電影、手機短信等新興媒體媒介,積極擴大覆蓋面和關注度。要與具體事例相結合,高點定位、低點切入,讓人們在故事中感悟、認同,感性的認知往往比理性的闡述更深刻,而不是空洞說教、不涉具體,避免陽春白雪、曲高和寡。要與社會熱點相承接,群眾關注的就是受眾廣泛的,要善于找準切入點、結合點,倡正與抑反相結合,讓思想在探討與選擇中更快更廣更好地傳播,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碰撞甚至激辯中成為社會的主導價值取向。
只有核心價值觀真正被我們每個人所認同、所踐行,才能從根本上振奮起國人的精氣神,凝聚起強大的正能量,構筑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道德根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我們每個人都不是旁觀者,因為我們都生活在這個國家,都是這個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社會中的一份子。(特約評論員孫曌偉)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4-06-18當代中國價值觀的根本性質、核心內容和基本特征
- 2014-06-17劉奇葆在光明日報社調研時強調:用文化傳播和滋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 2014-06-17[看圖學講話]習近平總書記妙解核心價值觀
- 2014-06-16南安蓬華鎮“四舉措”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 2014-06-13用平常心對待榮譽的價值觀更醇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