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亭路,新新書店。
這里是濱北,這里靠近廈門市政府,高樓大廈、不息的車流人流,這家小書店特別不起眼。每天早上7點半開門,晚上9點半收工,號稱全廈門最早開門的小書店,老陳堅守了22年。艱難支撐的老陳說:每個月只要有1000塊錢夠吃飯,我就要開下去。(6月16日《海峽導報》)
無論是堅持的可貴還是經營的艱難都繞不開一個問題:實體書店是不是真到了“該死”的時候?如果自然規律如此,我們除了對歲月的挽嘆,倒也沒更多的話可說。
但近年來國外有這么一書一文,一書是《低智商社會》,一文是《不閱讀的中國人》,不約而同地把“不閱讀”當成我們中國的一個社會特征。換句話說,不看書并不是網絡時代的必然產品,而更像是我們的“土特產”。
當然,不是真的只有我們不看書而其他各國各地區都整天捧著書本,但至少給我們提供了一些反例,提供了另一種可能。
閱讀如此,那么書店呢?
電子閱讀和電子商務時代,實體書店受到沖擊是必然的,但很容易了解到,國外的書店雖說也有困難,但在很多國家無論如何不至于像我們一樣幾近絕跡。所以我們有理由相信,并不是說時代發展必然導致閱讀和書店的逼仄,我們書店的現狀恐怕更多地有著社會浮躁的因素,有著其“不應該”的一面。
因此我們更覺得慶幸,即使生存艱難,依然有人堅守自己的書店,比如老陳。他們的堅守不僅讓老顧客有了安放靈魂的地方,更讓廈門多了一方“心靈綠洲”,讓廈門多了幾縷文化氣息。
可以說,閱讀也好,書店也好,其實也是人性的“剛需”。我們相信它只是暫時被空前浮躁的社會氣氛所掩蓋,這樣的“剛需”總有卷土重來的時候。
所以盡管時代在發展,社會在變化,人文廈門還是應該有實體書店。期待老陳的堅守迎來更多的跟進和支持;期待更多的跟進和支持,能夠幫他撐住這樣的堅守,讓他熬過閱讀和書店的寒冬,等到春暖花開的時節。
![]() |
![]() |
責任編輯:金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