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近古稀之年的他,發現有人落水后,立即毫不猶豫地躍入水中施救。近日,湖北荊州再現“接力救人”義舉,多位市民在長江之中勇救落水少年。最終,少年被救起,但參與救援的66歲老人陳福元的身影,卻消失在了長江之中。目前,當地對老人的搜救工作仍在繼續。眾多網友開始自發為老人祈福,期待老人平安歸來。(6月11日新華網)
其實,“接力救人”的義舉在古城荊州已經不是第一次出現。2009年10月24日,同樣是在長江荊州寶塔灣江段。長江大學10多名學子曾經手拉手組成“人鏈”勇救兩名落水少年,3名大學生在救人時不幸遇難。此次陳福元老人等眾多市民“接力救人”的事跡在網絡中傳播開來后,同樣引發了網友如潮的贊譽。網友之所以如潮的贊譽,就是因為這是正能量,而且是群體正能量,溫暖了網友的心,溫暖了社會的心。現實中,當人們在批評旁觀者冷漠,群體冷漠的時候,“接力救人”如一縷陽光,彰顯了了我們社會的“群體溫暖”,是對群體的冷漠的有力矯正。
對于這次“接力救人”,可能過去的人鏈救人一樣,一些人會提出這樣那樣的質疑,甚至提出什么如何才保全自己,科學的救人,等等,筆者不反對這些“理性觀點”,但是,筆者更贊同我們諸多網友的“感性觀點”:網友“漂流yu”留言說。網友“荊州笑笑客”則表示:“這樣的見義勇為精神,在當下社會,尤值得每一個人學習。”的確,社會的文明,需要理性的疏導,但同樣,更需要感性的引導,尤其是那些正氣昂揚,溫暖四溢,正能量的傳遞的感性引導,比如新聞中中的接力救人義舉,對“接力救人”的如潮點贊就是溫暖的感性引導。
事實上,有些時候,危難之際,我們來不及多想,來不及理性,救人如救火,需要的就是挺身而出,需要的就是沖上前去,需要的就是見義勇為,這種美麗的感性之舉打造正能量,傳遞正能量,引動蝴蝶效應,彰顯群體溫暖,群體溫暖是社會最為寶貴的精神財富,幸福社會,美麗生活。
我們一些人總是對“群體冷漠”耿耿于懷,我們應該走出這種陰影,更好更多的去感受“群體溫暖”,去彰顯“群體溫暖”,去打造“群體溫暖”,因為只有在“群體溫暖”中,我們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才能更好的落實,我們的全面深化改革才能更加美麗,我們的中國夢才能更加精彩。
“接力救人”彰顯“群體溫暖”,為荊州接力救人點贊,為失蹤老人祈福,期盼接力救人的群體溫暖精神得到更多接力,期盼接力救人正能量不斷傳遞下去。(殷建光)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4-06-11男孩雨后跌落湖中水深3米 退伍軍人連翻3個柵欄救人
- 2014-06-10深圳11歲小學生臨終捐器官救人 讓人感動又心酸
- 2014-06-09女子欲輕生村民跳河勇救人
- 2014-06-05高崧:奮不顧身 跳江救人
- 2014-06-05陳福泉:舍己救人 不幸犧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