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風5月29日訊(通訊員 王冰冰)端午節離開石獅去旅游,你會后悔;端午節不來石獅看鬧熱,你會遺憾。
為推動文化大繁榮大發展,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我們的節日·端午”——第八屆閩臺對渡文化節暨蚶江海上潑水節6月1日至3日將在石獅蚶江后垵澳古渡頭舉行,為漸入佳境的兩岸民間文化交流再次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為泉州這座“東亞文化之都”再次添上百舸爭流的內涵。
與臺灣僅一水之隔的石獅市是全國著名的僑鄉,是海外僑胞和港澳臺同胞主要祖籍地之一。獨特的對臺“五緣”優勢,使多元化的閩臺對渡文化習俗在這里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文化古鎮蚶江與臺灣鹿港對渡文化源遠流長,早在明清時期就成為中國大陸與臺灣對渡的中心碼頭。樹立在石獅蚶江海防官署遺址上的《對渡碑》記載:“蚶江為泉州總口,與臺灣之鹿仔港對渡……大小商漁,往來利涉,其視鹿仔港,直戶庭耳”。閩臺之間這種“戶”與“庭”的關系就是自家人的關系,一家人的關系。閩臺對渡文化作為全國獨一無二的文化民俗活動,見證了閩臺兩地商貿興盛、關系變遷、習俗相同和文緣相續的歷史,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社會價值,是見證閩臺關系的“活化石”。而富有閩南特色的“蚶江海上潑水節”最早見于明代,盛行于清朝,傳承至今。
作為全國乃至全世界獨有的海上潑水活動,閩臺對渡文化節暨蚶江海上潑水節自2007年起已連續舉辦七屆。該節慶不僅傳承了中原文化的古老元素,又融進了海洋文化特色,在海峽兩岸產生了深遠影響。2008年起,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將閩臺對渡文化節暨蚶江海上潑水節納入國臺辦對臺交流重點項目;2009年起,文化部把閩臺對渡文化節作為文化部重點支持項目,中央文明辦列入“我們的節日——端午”主題活動;2011年,石獅端午閩臺對渡習俗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閩臺對渡文化節暨蚶江海上潑水節被列為第三屆海峽論壇·閩南文化節系列活動之一,并在中國品牌節慶頒獎盛典上,被評為“中國最具地方特色民俗節慶”;2012年,被列為第四屆海峽論壇·閩南文化節系列活動之一;2013年,被納入第五屆海峽論壇·世界閩南文化節系列活動。
本屆活動組委會陣容龐大,國家文化部作為支持單位,福建省文化廳、福建省文明辦、福建省臺辦、泉州市人民政府聯合主辦,石獅市人民政府、泉州市文廣新局、泉州市文明辦、泉州市臺辦、泉州市旅游局承辦,蚶江鎮人民政府、石獅市文體旅游新聞出版局執行,臺灣鹿港文教基金會、石獅市閩臺對渡文化交流協會協辦?;顒訉⒁再|量石獅發展戰略為指導,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及閩南文化生態保護”為主線,落實“一縣一節慶”布局,突出閩臺文化交流,弘揚傳統對渡文化,促進文化和旅游融合,充分展示閩臺多元民俗文化魅力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成果。
為貫徹中央“八項規定”,本著節儉辦節、與民同樂的理念,本屆對渡節不再搭建觀禮臺,取消開幕式文藝表演,延續海上陸地活動交相輝映的傳統,讓市民和游客更多地參與到具有觀賞性、趣味性、互動性的近20項民俗活動中來,感受“閩臺對渡”的文化風采和博大精深。海上民俗活動有王爺船巡海、海上潑水、海上捉鴨、兩岸龍舟賽等;陸上活動有瑞獅點睛、兩岸燈謎聯猜、民俗文化廟會(包括獅陣表演、火鼎公火鼎婆、拍胸舞、高蹺舞、公背婆、矮仔摔跤、彩球舞、大鼓涼傘舞等)、攝影采風比賽、攻炮城、閩臺對渡文化講壇、閩臺美食節、“粽情端午”品牌汽車聯展、閩臺箏茗詩歌音樂會等。
吉祥水,幸福水,歡樂海水清又清;對渡緣,閩臺緣,骨肉情緣心連心。閩臺對渡文化節暨蚶江海上潑水節,兩岸民眾共祈福,閩臺民俗大融匯,給你一個不一樣的端午節假期。(石獅市委文明辦供稿)
![]() |
![]() |
責任編輯:李琰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