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5月19日訊(海峽導報記者 詹文/文 吳曉平/圖)當我面對這個家庭時,真正感受到,幸福真的與金錢財富地位無關。
五通社區,一間簡陋狹小的出租屋,許志仁一家三口就住在這。
到廈門10年,當過電工學徒,現在是保安,妻子在酒店上班。收入都不高,買不起房,還是外地戶口,每天騎自行車上班。不想讓兒子放在老家成留守兒童,夫妻倆把孩子帶在身邊,因為沒戶口,許志仁也曾頭疼兒子的讀書問題。但倔強的小屁孩苦學街舞,憑著這特長,進入公辦的觀音山音樂學校。
就是這樣一個家庭,成為“全國最美”,廈門因他們而驕傲。
前幾天,全國婦聯尋找“最美家庭”活動揭曉,許志仁一家獲評全國“最美家庭”。這個獎項,含金量很高,全國只有100戶家庭入選,廈門只有這一戶。頒獎那天,許志仁站在北京人民大會堂的領獎臺上,很緊張,兒子給他發微信說“老爸加油”。
如果用物質的標準衡量,這個家日子清貧,是最普通的一個外來打工仔家庭。但他們的幸福感,卻比絕大多數人都高。
無償獻血、一家子做義工,老爸是跳繩達人、兒子是街舞達人,在家里跳,在廣場跳,在央視跳。
沒房沒車沒廈門戶口,沒有什么錢,但這個“全國最美”的家很幸福。
父親節,老爸帶著兒子去獻血
許志仁還記得,小時候在老家割稻子,左手小指被割到,血直流。母親匆忙把受傷的小手指塞進他嘴里,讓他把流出的血要吸回去。“在農村就這觀念,血很寶貴的,要吸回去。”
但現在,許志仁卻連續無償獻血10年,共獻血3000多毫升。他加入市中心血站應急獻血小分隊,平時不獻血,有緊急需要時,一個電話就趕過去。結果,他等了很久都沒接到電話,自己又跑去獻血了。
去年父親節,兒子送給許志仁一個親手做的小禮物,他想著,當爹的要給兒子做個好榜樣。于是,父親節當天,他帶著兒子去獻血。廣場上有個宣傳的大橫幅,寫著:“致生命——愛·讓城市心動”。許志仁便指著那橫幅對兒子說,咱們抽點血對身體沒影響,對別人的生命,卻是一種愛。
其實,許志仁和兒子都怕打針,打針的時候,從來不敢看針頭插進血管,都得扭過頭去。那天,看著父親獻了400毫升血,一滴一滴血從血管流出,兒子說:“老爸好樣的!”
夫妻倆,牽手登記捐獻遺體
獻血還不夠,許志仁又登記加入中華骨髓庫,成為一名造血干細胞捐獻志愿者。
去年1月,他翻報紙看到遺體捐獻的報道,一下子又動了這個念頭。“人死了就燒掉,什么都沒了。我們活著的時候都在想著怎么幫助別人,死了就更要做點事,遺體留著至少能有點用。”
許志仁馬上就去登記報名廈門遺體(器官)捐獻志愿者,這需要親屬簽字,他拿著登記表給老婆。老婆遲疑了一下,沒吭聲,沒答應。當天傍晚,老婆說,行,我給你簽了,你再拿份表格來,我也登記了吧。這讓許志仁吃了一驚。老婆說,之前看過一節目,有個人死了把遺體捐出來,眼角膜還有別的器官,救了3個人,“這真是很好的事情”。
于是,夫妻倆手牽手,一塊去登記了,廈門市紅十字會特地給他倆發了份“感謝狀”。
8歲兒子,腳受傷也要做義工
33歲的許志仁和8歲的兒子樂樂,一個二星級義工,參加義工活動60小時以上;一個一星級義工,參加活動30小時以上。
2012年,思明區委宣傳部、區委文明辦發起城市義工志愿者行動,許志仁帶著老婆孩子一塊報名參加。到周末,許多家長都會帶孩子上公園、去游樂場,許志仁卻愛帶著兒子去做義工。他蹬輛自行車,載著兒子,滿城跑,去環島路撿垃圾,到中山路勸導不文明行為,去愛心護理院、托老院照顧老人。
自行車是這個家的交通工具,有次在路上,樂樂的腳不小心卡進飛快旋轉的車輪里,受傷了。那個周末,義工活動準備去養老院,許志仁說,這周你就在家歇著吧。樂樂不干,“沒關系,我可以坐著為爺爺奶奶們吹陶笛啊,他們愛聽”。于是,腳上裹著厚厚紗布的樂樂,抱著陶笛,又去了。
老婆蘇菊清,看著兒子做義工比自己還多,有點不好意思了。樂樂說,老媽你工作太忙,不一定非得參加活動才叫義工,平時多做點好事就好了。這么有哲理的話,讓許志仁夫妻都大吃一驚。
老媽跑馬拉松,老爸跳繩兒子街舞
老爸是跳繩達人,兒子是街舞達人、“飛疊杯”高手,老媽愛跑馬拉松。這家子,都愛磨煉毅力的運動。
3歲開始,練體操、玩“飛疊杯”、跳街舞、踢足球、學陶笛,兒子有興趣的,許志仁就帶著他去學。玩著玩著沒興趣了,不想學了,許志仁也不強迫。他從來不跟兒子念叨“要堅持”這樣的話,許志仁都用自己的行動潛移默化。
2005年的一天,許志仁看電視,央視正播出《想挑戰嗎?》,一位牡丹江市的市民,1分鐘跳繩241次。他一下子來了興趣,決定挑戰試試。
許志仁買來一套帶計數器的跳繩,剛開始,他跳不過10下就會被繩絆到。“我以前在部隊當兵,性子倔,不服輸。”早上一小時,睡前兩小時,每天不間斷。
練了4年,跳斷好幾根繩,有一天,他一看計數器,一分鐘240下。再后來,超過了240下,到了266、269下。許志仁興沖沖給央視掛電話,結果被潑了一盆冷水——電視節目要有觀賞性,再原地跳繩沒什么新意了。
于是,老婆給他出了個主意,要不你試試在獨木橋上跳繩。那天,他們一家人經過公園,看見一個“獨木橋”的健身器材,10厘米寬,離地30厘米高。老婆和兒子說,加油,上去試試看。結果,他跳不到10下就摔了下來。
許志仁的倔脾氣又來了,每天下班,他就趕去獨木橋練跳繩。為了方便,他找會木工的小舅子幫忙做了個“獨木橋”,在家里練習。原本10厘米寬的橋面,他特意囑咐小舅子做成9.5厘米寬。
依然是每天練上三四個小時,幾個月后,他在獨木橋上也能一分鐘跳繩266下,甚至還能蒙上眼,單腳、交叉編花各種花樣跳繩。這次,央視沒有拒絕他。
許志仁在自己微博上寫下一句話:“不是最強壯的成功了,也不是最弱小的成功了,而是最愿意堅持的成功了。”兒子顯然受到很大影響,8歲的小屁孩做事也有了倔強勁,踢足球學陶笛,只要有半小時,他都要練一練。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4-05-06與幸福天天握手
- 2014-04-28武平縣啟動“幸福武平·文化鄉村行”系列活動
- 2014-04-16幸福就是毛毛雨
- 2014-04-10惠安打造生態宜居幸福城
- 2014-04-10水口鎮的幸福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