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軍在奮戰
開館12年,福州的福寶古瓷珍藏館還摸不著一條出路。
在閩侯上街的一個小區,記者找到福寶的主人方秀鋼。在他的引領下,記者來到一幢4層高的毛坯房,里面的水泥地坑坑洼洼,沿著沒有扶欄的樓梯拾階而上,每步都得小心翼翼。
“這是向親戚租來的房子,租金較便宜,每月3000元。”方秀鋼說。福寶古瓷珍藏館的3000多件寶貝就存放在二、三層,大多尚未拆開包裝,少量放在櫥窗里展示。“只能暫時堆這兒了,地方小,根本沒法收拾?!彼f。
方秀鋼16歲開始收藏古瓷,44歲時圓了館長夢。他的藏品有官窯、耀州、建窯等7個體系。1999年秋,他在福州市倉山區文化館內租賃400多平方米的房子作為館舍;2002年,他的藏館經省文化廳批準設立。
到現在棲身的民房,福寶經歷了4次搬遷,館舍裝修花費不菲。為支撐博物館,方秀鋼給人制作假山、出售自己的繪畫作品、教孩子畫畫,換來運營經費。讓他稍感安慰的是,福寶這些年贏得許多榮譽,在2011年由文化部舉辦的第二屆全國民辦博物館博覽會上,獲最佳參展單位稱號;在2011年首屆中國私立博物館可持續發展論壇上,入選中國十大私立博物館……
方秀鋼說,現在有些心灰,但還想堅守下去。
福建天天筷子文化博物館館長張國天同樣心緒復雜。他收藏有元代、明、清以來的筷子以及與筷子配套的物品2000多款。現在,他利用自家民房辦館,展館僅有幾十平方米。展出的很少,因為根本擺不下。
館舍場地的欠缺,是福寶、天天筷子這樣小型民辦博物館發展所面臨的突出問題。記者了解到,在福州,幾家民辦博物館除讀一民間珍藏館、楨楠文化藝術館依托三坊七巷扶持的館舍外,多數博物館占地狹小。
資金則是另一大問題。民辦博物館運營,花費在館舍租賃、藏品購置保存、日常維護和人員等方面的資金,數目可觀。目前,大部分民辦博物館的建設和經營費用一般由辦館人自己承擔。由于投資大、回報小,往往經費不足,難以為繼。
走進廈門奧林匹克博物館,只見展廳光線昏暗。該館工作人員解釋道:“為了省電,只有客人來了才開燈。”這家博物館成立于2007年,是由國際奧委會和中國奧委會批準成立的中國第一家奧林匹克專題博物館,是一家國際化的公益機構,由國際奧委會執委吳經國先生創建并任館長。
該館副館長吳云給記者算了筆賬,僅人工、水電、布置展廳、稅收等費用,奧林匹克博物館一年需要約100萬元,多則近200萬元。而每年門票的回報只有20萬元左右,杯水車薪,大多數資金都來自吳經國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