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世紀的牽掛
44年前,流落街頭的母女被這對夫婦接回家住
44年后,來重慶十余次終于找到恩人再度重逢
友善熱情重慶人
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昨天清晨,天蒙蒙亮,張金元、劉清玉夫婦起床了,輕手輕腳洗漱完畢后,開始在廚房準備早餐。吃完早飯,他們依依不舍地與何淑萍告別,仿佛相知多年的好友。
44年前,身無分文的何淑萍與襁褓中的女兒流落在渝中區化龍橋的街頭,好心的張金元夫婦將素不相識的母女接回家中,照顧了大半年時間。前天,在化龍橋派出所民警的幫助下,兩家人再次相聚。
丈夫死亡
母女流離
工棚外癱坐著一名面容憔悴的女子,懷中抱著一個幾個月大的嬰兒,丈夫剛剛因病去世。張金元夫婦把她接到家里一住就是半年。
1970年,渝中區化龍橋一鐵路隧道正在施工。5月底的一天,25歲的張金元路過施工現場,看見工棚外癱坐著一名面容憔悴的女子,懷中抱著一個幾個月大的嬰兒,正在向現場的工人們哭訴:“娃兒老漢走了,我今后怎么辦喲...。。”
張金元向相熟的工人張志鵬打聽得知,女子叫何淑萍,21歲,丈夫是施工現場的一名工人,剛剛因病去世。何淑萍與去世的丈夫都是四川彭縣人(現彭州市),與張志鵬是同鄉。
何淑萍沒有工作,此前一直跟隨丈夫住在工棚里,現在,她不僅沒了經濟來源,連住宿也不太方便。
但是,工棚里都是外出務工的民工,大家雖然著急,一時也想不出好的辦法。聽到這里,張金元動了惻隱之心:“我回去跟妻子商量一下,看能不能讓她到我家暫住幾天。”
張金元回家后,將何淑萍的情況告知了妻子劉清玉,她幾乎沒有任何猶豫,馬上表示支持:“大家都是女娃兒,我曉得她不容易,先來家里住到嘛。”
張金元夫婦隨后趕到工棚,將走投無路的何淑萍母女接回了家。
當時,張金元夫婦都是微電機廠的干部,育有一兒一女,一家四口住在單位12平米的宿舍里。這間房子就只有一間臥室,廚房和廁所都是公用的。為了讓何淑萍母女倆住進來,張金元安排兒子去跟曾祖母住,只留下了1歲多的女兒。
本就不大的房間被一張簾子隔開,分別擺了一張大床和一張小床,兩家人就這樣生活在了一起。
當時,張金元夫婦的月收入共有70多元,雖然在當時來說比較可觀。但那個年代,糧食供應是定量的,夫妻倆一個月只有1斤肉(16兩)、4個雞蛋。突然增加了何淑萍母女兩張口,張金元夫妻倆在吃穿上都要提前計劃,很多東西都省了又省。
白天,張金元夫婦上班,何淑萍留在家里,主動承擔了家務,并帶著兩個孩子,日子也算過得其樂融融。
救濟何淑萍母女的事,夫婦倆沒有告訴親友,只有隔壁鄰居見到了問起,他們才說起緣由。“也有鄰居說我們傻,但我們只是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也沒有想什么回報。”
兩家人同住在這個12平米的房間里,何淑萍心里偶爾還是會有些擔心———劉姐姐會不會有其他想法?這個問題張金元也想到了,二人多次與劉清玉溝通。劉清玉的態度始終是:“沒得啥子啊,多個人說話還好些。”
對何淑萍來說,長久住在這里的確不是辦法。加上她不是本地戶口,在重慶找不到工作。在張金元家中住了半年多以后,她主動向夫妻倆告別。“他們幫了我半年多,已經是雪中送炭了。”張金元夫妻倆雖然感覺有些意外,還是很快為何淑萍買了回老家的火車票,并把母女倆送到了火車站。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4-03-0735年前好心留宿 今恩人孫患白血病他送20萬報恩
- 2014-01-13盼望35年 仙游85歲阿婆終于找到福州救命恩人
- 2013-12-20為幫恩人討回榮譽 翔安農婦想重新申請見義勇為
- 2013-11-05女子車禍翻車老外出手相救 當事人登報尋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