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運冠軍——
遠涉重洋中學執(zhí)教鞭
一位奧運冠軍,告別優(yōu)裕的生活,到一個貧窮落后的國家,在一所中學擔任普通的中學教師,以至他的生命都留在這片土地上,在奧運冠軍譜上如此作為的,李愛銳可能是僅有的一例。
李愛銳的父親是英國傳教士,19世紀末被派到中國。1902年李愛銳生于天津,5歲隨父母回到英國,1920年考入愛丁堡大學。1924年畢業(yè)前夕他參加在巴黎舉辦的第八屆奧運會,打破男子400米奧運會紀錄和世界紀錄,獲得金牌。1925年,他放棄優(yōu)厚待遇重返中國,作為一名普通的化學教師在天津一所中學任教近20年。1934年,他與來自加拿大的弗勞倫斯·麥肯齊在天津結婚。1937年中國抗日戰(zhàn)爭全面爆發(fā)后,局勢不斷惡化。1941年,懷孕的妻子帶著兩個女兒回到加拿大,直到李愛銳逝世,他最小的女兒沒有見過父親。1981年,英國以李愛銳為原型人物拍攝電影《烈火戰(zhàn)車》,此片奪得包括最佳影片獎在內(nèi)的4項奧斯卡獎。影片中,李愛銳上身直挺、嘴巴大張的奔跑姿態(tài)被認為是他奔跑人生的真實寫照。
李愛銳為自己起的中文名字源自英文“I rush”(“我奔跑”)的發(fā)音。他奔跑著,為體育事業(yè),為中英兩國人民的友好,奔跑著走完自己的人生。
鐵蹄之下——
“飛毛腿”誠做一生好人
重返天津后,李愛銳懷著對青年人的熱情和對中國的熱愛,培養(yǎng)了眾多天津青年才俊。他向中國人民傳遞了奧運的知識和理念;他參與設計改造的天津民園體育場成為當時亞洲首屈一指的綜合性體育場。李愛銳也是中英奧運合作的先驅。1936年中國首次組成奧運代表團參加柏林奧運會,他被聘為中國奧運代表團總教官。他還熱心從事對農(nóng)民的慈善醫(yī)療,搶救被日軍砍傷的抗日戰(zhàn)士。這使得李愛銳的生命在與幫助中國進步事業(yè)相結合的同時,產(chǎn)生了不可估量的價值。
1943年李愛銳被日軍抓獲,囚禁在山東濰縣集中營里。近兩年的囚牢生活不但沒有使他屈服,反而讓他利用一切機會鍛煉身體,他甚至被推選為營區(qū)里的康樂小組主席。他還教集中營的孩子們學文化,幫助難友建立必勝的信心,孩子們送他綽號“蘇格蘭飛毛腿”。在時任英國首相丘吉爾的幫助下,日軍安排了一個特殊名額允許李愛銳離開集中營,他卻把這僅有的機會留給了一位懷孕的婦女。由于被迫過度勞動和營養(yǎng)不良,集中營解放前6個月,李愛銳因患腦瘤去世,年僅43歲。
李愛銳一生都體現(xiàn)了這樣一個特點,那就是安靜而專注地做事情,畢生鼓勵年輕人為人類的福祉盡其所能。1924年奧運會100米跑銅牌獲得者、新西蘭前總督浦烈爵士這樣稱贊李愛銳:他賽跑,他活著,直到他死去,他都是一個好人,他的一生都體現(xiàn)著“好人”這兩個字的真實意義。
![]() |
![]() |
責任編輯:金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