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成元
父親今年97歲,常在我面前說起他年輕時組織社員興修水利的事。
我們村地處山邊,缺水,很少種植水稻,多是包谷、小麥、紅薯之類。為改變這種現狀,父親組織社員修堰塘。那是1954年,父親被公社派到堰管會去工作,接觸公職人員,受新思想熏陶,工作熱忱高,心系集體,心系大家,利用工作之便,在公社申請興修水利工程。那堰塘本是我爺爺家祖上的遺產,歸了農會。堰塘尚小,需擴建。那時沒有機械設備,靠人工挖掘,將低處的泥土挖掘起來運往堰埂上,加固加高加寬。場面恢弘,人山人海,來來去去,肩挑泥土,甩達甩達;雞公車運送泥土,咕嚕嚕,咕嚕嚕……人工夯實,一人站在高處,領唱號子,見啥唱啥,見花唱花,見草唱草,見姑娘唱姑娘……路上那個妹妹喲,嘿著!毛根在背上滾喲,嘿著!一會兒慢節奏,一會兒快節奏,嘿喲著,嘿著!嘿喲著,嘿著……一人領唱,百人回應。一排排夯石過去,一排排夯石過來,很有趣,也解乏。
中途還表演節目。能歌善舞的青年男女匯聚在一起,自編自演,跳舞,快板,金錢板,三句半,對口詞,鼓舞士氣,鼓舞干勁。一身著白襯衫,腰扎皮帶,面部畫的通紅、濃眉大眼、嘴唇鮮紅的男后生,手拿快板唱道:“金廣村,有兩顆金,一個是家有,一個是和平。家有是我們的領頭人,和平是我們的大救星。大救星,修堰塘,堰塘修起后建糧倉。糧倉裝滿糧,再說新衣裳……”家有是村村主任,和平是我父親。堰塘后幾經修建,規模相當于一座小型水庫。如今,已是農家樂鄉村旅游地,已具規模,交通便利,公交車直達,繁榮,景盛,鳥語,花香,魚游。
上游水庫的水引進塘汛壩,灌溉5萬余畝良田,水資源豐富,余水流進了小河。小河對面就是我們村。一次檢查工作,父親看見了,非常心疼,回去后就向公社提議,架設高剪槽,引水過河。大運河、紅旗渠、南水北調……這是國家水利工程。架設高剪槽,引水過河,這是一位普通農民的設想,令人感動,令公社領導感動,當即立項支持。父親回到村上,組織社員破竹編網兜,下河撈石頭裝進竹網兜栽木樁。木樁形成一個剪刀形狀,下大上小,一排排剪刀木樁立于小河里,整齊劃一,長長的木溝槽架設在剪刀口上,將河對岸的水引進我們村。清清亮亮的水歡快地奔跑,流進田野,蜿蜒爬行,滋潤禾苗;禾苗噌噌往上竄,微風一吹,搖頭晃腦,滿面喜悅……豐收的果實汩汩流進社員的柜子里,金黃的稻谷、小麥,嘩嘩流進國家的糧倉里。
![]() |
![]() |
責任編輯:金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