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蕭崇斌
小時候我們時常玩的一種叫“丟核桃窩”的游戲。就是三五個或七八個男孩湊到一起,每個人出一個核桃,在房屋墻根腳某處石基邊挖一個核桃大小半指深的洞,幾個參加丟核桃窩的孩子用“敲包剪”即“石頭剪子布”的方式決出先后順序,孩子們邊揮動手臂變化著手掌、拳頭和手指,嘴里邊念著“噻噻嘰、噻噻嘰”,有的還邊念邊跺腳。贏的和贏的決順序,輸的和輸的決順序,最后幾個男孩便按“敲包剪”決出的順序開始丟核桃窩。輪到丟核桃的男孩把所有核桃捏在一只手心里,站到五六步、七八步甚至十步開外,朝墻腳的窩里丟核桃。致于在要多遠的距離朝墻腳的窩里丟核桃,由幾個參加丟核桃窩的孩子商定,一般都在五步開外。游戲規則是,誰丟出去的核桃滾到墻腳的窩里,掉進窩里的核桃就歸誰,滾進去幾個就得幾個,由于所挖的窩就一個核桃大小,一般最多只會滾進去兩三個。沒有滾到窩里的核桃,由丟核桃的人用一個自己的核桃去擊打,打中哪個核桃,哪個就歸他。用來擊打的核桃通常個頭大、份量又重,投擲起來才稱手,我們把這個專門用來擊打的大核桃稱為“老頭”。但用來擊打的“老頭”不能滾到窩里去,“老頭”和被打中的核桃,都不能碰到別的核桃,出現這兩種情況就算作廢,我們的說法是“臭掉啦”。接著就輪到下一個孩子丟核桃窩,這樣按順序所有參加丟核桃窩的小孩都輪上一遍,核桃還在繼續丟著。也可能有的孩子運氣好,又有丟進窩的核桃,又打得準把窩外邊的核桃打中了,并且“老頭”又沒有碰到窩外的別的核桃,也沒有滾到窩里去,那么他就成了贏家。也許輪到最后的孩子還沒有一次丟核桃的機會,核桃就全都丟進窩里去了,或被“老頭”打中了。每一次丟核桃窩從每個人湊一個核桃,用“敲包剪”決出順序開始,到每個核桃都有了歸宿、有了自己的小主人為止,丟核桃窩的游戲就結束了,接著第二輪丟核桃窩又開始了。
在每一次丟核桃窩的過程中,都有幾個孩子贏了,都有幾個孩子輸了。贏的是因為丟窩丟得準,擊打又打得準。輸的因為自己運氣不好,又沒丟進窩,又打不準。贏了的孩子自然歡天喜地,從家里出來時,衣兜里只裝了五六個核桃,結果回家時贏了別的三五個、七八個核桃,幾個衣兜里都滿了。輸了核桃的孩子自然很懊惱,也很不甘心、不服氣,跟贏子核桃的孩子約定下午再來丟一回,或是明天再來。小時候,我們那地方的核桃大都是鐵核桃,數量也不多,若是現在流行種植的泡核桃,根本經不起摔打。因為是鐵核桃,殼又硬又厚,才經得住孩子們一次次的丟來丟去和摔打。特別是被用來當“老頭”的大核桃,更是要經得住用力摔打,因為有的男孩用“老頭”擊打窩外的核桃時,為了顯示自己與眾不同的風格和氣勢,用盡所有的力氣把“老頭”狠勁擲出去,打在地上或打在墻上,或者很運氣地打在窩外邊的核桃上,都會發出“啪”的一聲脆響。不像別的孩子在擊打核桃時把“老頭”放在一只眼前另一只眼閉上,瞄了又瞄,瞄了又瞄才把手中的核桃擲出去。有的瞄了老半天還不擊打核桃時,旁邊的孩子就不耐煩,在旁邊不停地催促:快點兒、快點兒!經過瞄準擲出去的核桃有時打的確實很準,“啪”的一聲就打中了他所瞄的那個核桃,別的孩子又是羨慕又是嫉妒,說:這雜種,瞄的準啦!如果瞄半天又沒有打中目標,就會遭來一旁孩子們的嘲笑。
![]() |
![]() |
責任編輯:金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