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國平
李白的詩:“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光未然的歌:“黃河,你浩浩蕩蕩,一瀉萬丈”。古今詩人的名句,在我的頭腦中勾勒出黃河洶涌澎湃的形象和氣勢。在我的心里,黃河,那是比長江還要激越奔放的中華民族生命的搖籃。
這一次去河南,在鄭州,對黃河景區的游覽,使我對黃河有了最直接認識。在景區,首先引起我的興趣的是建于邙山之陰的炎黃二帝石像。它依山就勢,以山為體,氣勢奪人,渾然天成。石像前是一個開闊的廣場,周圍遍植蒼松翠柏,中間建有祭壇,一側是華夏民族姓氏起源陳列館。此外還有鼎、編鐘、銅鼓陳列其間。這些,使我對民族源遠流長的歷史有了一種可掬可觸的親切感,喚起我內心深處對自己民族的認同和歸依。
可是,浩浩蕩蕩的黃河在哪里?導游說,如果要看黃河,得自己掏錢買票,乘氣墊船。掏就掏吧,大老遠趕來,不可能因為一張票和黃河擦肩而過。
氣墊船讓我非常失望。在一條淺淺的水溝的端頭,它靜靜地被埋在土里,泥沙從三面包圍了它,只有船的一端擱在淺淺的泥漿里。我無法想象它怎么把我們帶進波濤洶涌的黃河。帶著疑惑,我們登船進倉。巨大的馬達聲響起,船體開始升高、升高,船頭的風輪開始旋轉,越轉越快。船身像飛機起飛一樣迅速騰空,終于載著我們沖出泥濘,以大約五十邁的速度駛進了既淺又窄的河道。不像是在水里走,倒像是在空中飛,可卻有一種依著大地的感覺。十幾分鐘后,便行駛到了河道的盡頭,一道五六十米寬的堤壩橫亙面前,儼然已是“山窮水盡疑無路”。驀地,船首向上翹起,升高,在我們還沒有回過神的時候,“柳暗花明又一村”,氣墊船已帶著我們走進了黃河。
這就是黃河嗎,幾十米寬的水面,渾濁的河水無精打采地蜷縮其間,沒有波濤洶涌,我甚至看不見它的流淌。導游說,這是枯水期的黃河,其實黃河在這里的寬度有十幾公里,汛期來的時候,那才叫壯觀。可是這會兒蔚為壯觀的卻是一片一眼看不到邊的沙灘。從氣墊船上向上游看去,有一座剛剛建起的頗有現代氣息的高速公路橋,它大大地縮短了焦作的云臺山和省會鄭州之間的距離。向下游看,則能看到兩座鐵路橋,它們都是京廣線黃河大橋,但一條已經廢棄,一條是目前世界上最長的公路鐵路兩用橋。
![]() |
![]() |
責任編輯:金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