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壽 真(湖北武穴)
2012年金秋九月,丹桂飄香,橙黃桔綠,有個機會,去了一趟江西省上饒市弋陽縣。車一進城關弋江鎮,一眼就看到了清澈見底的信江貫穿市中,象一匹錦緞把弋陽裝扮得非常妖嬈。兩岸花紅葉綠,樓房鱗次櫛比。一座座橫臥江面上造型各異的跨江大橋,在陽光照耀里,宛如道道彩虹。這美麗的風景,難怪不得不令弋陽人自豪,“誰不說俺弋陽好!”
據弋陽主人介紹,更令弋陽人自豪的是,還有那紅色的土地,和她那厚重的歷史文化。紅色土地的歷史,中國人耳熟能詳,紅十軍團英勇戰斗故事,方志敏烈士《可愛的中國》著作,激勵了許許多多的中國人。對于厚重的歷史文化,主人告訴我們,他們正在積極地挖掘,讓歷史的光芒砥礪和教育后人,對我們中華民族歷史,他們自覺自信。在他們隨后娓娓道來的歷史發掘中,提到有一個名叫劉汾的唐末弋陽人,特別引起了我們的注意。記得過去看中國《劉氏家譜》時,劉氏的長輩們都說:“我們中國的四川、陜西、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浙江、福建,乃至北方的山西、河北、天津的許多劉姓子孫,是劉汾的后人,還有海外不少劉姓的華人,也都是劉汾公的后裔,總數不下三、四百萬啊!”“劉汾公是那個時候管轄六省的主官(鎮南節度使,即江南軍、政、財一把手),他愛民如子,百姓奉為仁惠王”。對于這樣一個赫赫有名的歷史人物就在弋陽,這不得不令我們要去弄個究竟。
主隨客意,第二天,在主人陪同下,我們一行的車子帶著朝陽向著城西北方向奔馳,去這位弋陽名人的故里——弋陽縣曹溪鎮劉村(古名弋陽縣歸仁鄉新陂里)尋訪歷史的蹤影。車子先平原,后山道,再平地,走了近20公里的樣子,一個四面有山,中間開闊的小盆地出現在了我們的面前。主人告訴我們,前面村莊就叫劉村,右手方向的山叫旗鼓嶺龍頭山,唐、宋時期建有劉汾祠、劉汾墓,亭臺樓閣一里多路長,都是國家(朝廷)出資建設的。中間這條通往樂平縣的水泥大路,自古以來就是一條官道,設有驛站,可想當時這里的熱鬧與繁華。但是,現在祠、墓破壞嚴重,荒草凄凄,遠與這位弋陽名人的業績和名聲大相徑庭。來到劉村,劉汾后裔子孫們知道我們來意后,拿來了他們一摟摟的家譜和史書,向我們講述那一幕幕歷史的故事,講述他們先祖的業績和仁愛精神。
劉汾,字伯臨,原籍徐州,生于唐末宣宗大中二年(公元844年),卒于昭宗天復二年(公元902年).“幼聰敏好學”,16歲登進士第,23歲授兵部員外郎。唐末至宋初的中國社會,是中國歷史上最動亂的年代之一。李唐皇帝昏庸無道,宦官專權,朋黨爭斗,軍閥割據,兵匪猖獗,舉國混戰,民生凋疲,百姓處于水深火熱之中。所以,爆發了王仙芝、黃巢的農民起義。由于起義軍素質不高,血洗長安三日,陳尸數萬,使黃巢由一個農民英雄成為了一個歷史罪人。求安定成為了當時社會人心所屬。劉汾作為朝廷將軍劉巨容的長子,一方面參加了父親對黃巢剿戰,另一方面,他又與父親一道作出了將黃巢與廣大義軍將士區別開來的決定。在黃巢失敗的時候,沒有在他們的區域內追殺義軍和眷屬,避免了生靈涂炭。這也為日后奸相田令孜陷害劉巨容,留下了禍端。
當黃巢兵敗潰散江南以后,飽受動亂之害的江南六省,人民群眾又更是雪上加霜,狼煙四起,滿目瘡痍。此時,被派到江南當軍、政、財一把手的劉汾,當務之急做了兩件事,一是徹底平定了兵亂匪亂,給百姓以安定。二是息兵農耕,不再征戰,牧馬南山,發展生產。他自己也在饒、信之地(今江西省弋陽縣、萬年縣、樂平縣等地)購田置地定居下來,只做地方官,不當掛印帥,盡管朝廷7次下詔。他在江南實行撫恤政策,“親加勞問,簡徭役,寬賦稅,民賴以全活者甚眾”。(《全唐文》《大赦庵記》)他“居村思耕”,終老山林。沒有離開弋陽。
他逝去的時候,許多百姓痛哭流涕,焚香化紙十多里相送。還為他塑像修廟,奉為“仁惠王”?,F在,除萬年縣盤嶺“七昭寺”香火千年鼎盛以外,還在上饒水南街和浙江、福建等地發現存有“仁惠寺”,可想當年紀念這位江南軍、政、財一把手的景象。朝廷也在他死后賜封兵部尚書,用國庫資金為他建節度祠、墓,規模壯觀。至今,海內外來此悼念的人,每年仍有成千上萬。
采訪歸來,掩卷遐思,我在想,盡管這段歷史已經過去了千余年,當年的熱鬧與繁華不再,但其印證現在一句話的道理卻是永遠的,那就是“金杯銀杯,還要看人民的口碑”。歷史偉大人物的軀體會被歷史的塵土掩埋,但偉大人物身上“仁、義、禮、智、信”和愛國家、愛人民的中華民族厚重歷史文化,卻是歷史的塵土掩埋不了的,永遠會喚起人們對他們崇敬和紀念,永遠是我們民族的凝聚力和團結力。這也許這就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偉大,我們有薪火相傳偉大的中華文化,我們有如此世世代代的偉大人民。時至今日,人們之所以還記住了弋陽縣歷史上這位名人,正是因為他秉承了中華文化博大的仁愛精神,平息亂局給人民以安定,減免稅費負擔給百姓以生路,思農耕發展生產給江南以安樂,為人民和國家作出了巨大社會貢獻。
![]() |
![]() |
責任編輯:金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