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院中不能倒臟水外,主廚的母親還說:“過年頭三天,不能動切刀”。為了說明為什么不能動切刀,母親聯系新的一年收成問題,說:“過年頭三天里動切刀,會把麥穗切掉,”于是,我才想起自打臘月八那天宰年豬起,盼年的事一件接著一件,簡直忙得連軸轉:炸洋芋粉條,搭在用葵花桿支起,用細鐵絲連接的諒曬架上,遠遠看去,就是河溝里一串串晶瑩剔透的冰凌。大年三十那天,父親腳不點地地去趕集,稱回來幾斤綠油油的蒜苗,稱一把鴨嘴般的黃牙蔥,捎帶稱二兩芳香四溢的芫荽。母親雖然沒有去趕集,但似乎更忙。從早晨開始,先揉面,在灶臺上點燃一柱香,在鍋里炸油餅。將從油鍋里炸出的第一個摞油餅,獻在油鍋頂頭的灶神,然后才可以讓小孩子們吃。在沒向灶神獻之前,所有人是斷然不可以吃的。如果孩子們從外面來,到正在炸油餅的廚房去。勒著圍裙,挽起袖子,眉毛上沾著細密水蒸氣的母親,趕緊說:“先向灶火追一把柴”。我們聽從母親的要求,向熊熊燃燒的灶火里追一把柴,母親才從已經撈在臉盆里拾幾個油餅,讓我們端到外面去吃。據母親說,從外面來的人向正在炸油餅的灶火里追一把柴,就會不費油。要不向灶火追一把柴,鍋里炸油餅的油會被灶神喝掉。或者油餅會被炸得含糊,及其到處是窟窿,既不黃亮好看,又將油注到里面。除了炸油餅外,母親還準備初一日到初三日,或者直到正月十五日期間吃的面條。往往搟好幾張面,然后用切刀切成或長或短,或長方形或平行四邊形的面條,涼在簸箕、笸籮、案板上,只要吃面條,只削燒一鍋開水,將不同形狀的面條下到鍋里就可以了,完全不用菜刀去切。過年前三天的禁忌,還是不準吃肉。母親說:“過年前三天吃肉,就說明一年愛盼肉,”她似乎煞有介事地提示:“家中養的豬、牛、雞等家禽,容易生病,甚至愛死。”所以,初一到初三日,吃的不是大年三十包好的扁食(餃子),就是早已準備好的面條,形象地俗稱為“細面”。所謂“細面”,就是切得又細又長的面條。在鍋里煮出來,撈在碗里,再在上面澆上用肉沫、洋芋丁、蔥蒜做成的湯汁燥子。
![]() |
![]() |
責任編輯:金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