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譚旭日
樸塘村最令外鄉女人眼紅的,就是漫山遍野的油茶樹。寒露一過,漫山的油茶就到了收獲的季節。而月光下的夜晚,樸塘村的榨油坊便復活了,茶油的香氣在小村的上空鋪天蓋地的彌漫著。
月光下的記憶里,樸塘村的榨油坊是村莊的不可或缺的風景。樸塘村的茶油醇香,都是從榨油坊里開始的。那些晶瑩透亮的茶油,沁人心脾。無論是走親還是訪友,捎上一壺,堪比山珍。尤其是多年離開故鄉的游子,夢里總是牽縈著。
樸塘村的榨油坊建在上何古山的山腳下,在小村的水渠邊筑了一道壩,榨油坊臨水而建。上游是小村最大的泉塘水庫,其實是一口山塘。水渠里四季流水不斷,清澈透明,水流急促。在我少年的記憶中,小村的榨油坊是水磨,靠水帶動壓榨輪盤,后來社會發展,小村有了電,開始用電動馬達帶動。榨油坊的發展也見證了樸塘與時代進步緊密相連。
在樸塘村,有月光的夜晚,故事總是撲朔迷離。榨油坊對于小村來說,承載著過去與現在歲月里的收獲與喜悅。秋收上岸,油茶果飄香,農閑的樸塘村人開始忙著曬油茶苞,曬花生,豆子,芝麻,家家戶戶門前紅的、黃的、白的一片,密密麻麻。日頭一落,月光就爬上了山頭,樸塘村的谷坪上,處處都是收撮油茶籽、花生、豆子的人。母親帶著娃,婆婆帶著媳婦,這種幸福的場景在小村已消逝了多年。
油茶苞曬好后,轉眼就近了初冬,離年關也越來越近,樸塘村就喧囂起來。榨油坊的師傅,開始忙不過來。天天有人把好煙好酒好肉送過來,還得提前把榨油的日期定好。今天牛轱家,明天是黑轱家,后天三瘌子家。日夜不停,夜以繼日。尤其是小村人辛苦勞作了一年,榨油后可以把一年的收成與喜悅都呈現出來。磨豆子,煎榨豆腐,磨米漿,煎榨豆餅,油即粑(米做的),做豆腐乳,浸魚干,家家戶戶油香滿屋,像一幅吉祥的年畫,擺放在小村。
我少年跟隨母親在月光下的夜晚去榨油。隱約記得是榨油坊里清一色是木制的榨油器。吃了晚飯,母親就挑著一擔茶籽,姐姐挑著柴火,我提著圓圓的鐵油桶。從老屋出發,經過黃土嶺組,從屋背山沿著山巒下的小道走去。到了榨油坊,好客的榨油師傅一邊踩蒸好的茶麩餅,一邊張羅我們。榨油坊要排隊,我們正好是第二家。
![]() |
![]() |
責任編輯:金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