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遠的季羨林
http://www.caoliu14.com?2014-04-16 15:59? ?來源:新華副刊
我來說兩句
季老是著名的佛學家。中國的知識分子從蘇東坡到梁瀨溟,都把佛學當作自己立身處世規則的一部分。季老卻堅定地不信佛。他曾說:“我是無神論,假如是研究一個宗教,結果又信這個教,說明他不是真研究,或者沒有研究通。”
季老研究學問,在平常人看來,很多是“沒用”的,季老對此卻很坦然:“學問,不能拿有用還是無用的標準來衡量,只要精深就行。當年牛頓研究萬有引力有什么用?”是啊,牛頓當時如果只想有用、無用,可能早經商發財去了。事實上,有良知的科學家在開始研究某一個原理時都沒有功利主義地去想有用沒用,只要是未知,便去探求。這是一個學者的學術品質。比如說,季老在研究東西方學時,從梵文“糖”字考證中竟如繭抽絲,歷經數年,寫出一部長達80萬字的《糖史》。這些生冷領域的學術研究,對我們這些常人來說就像一片茫然的原始森林,稍一涉足便會迷途而不得歸返。沒有精深的學術毅力是不敢涉獵的。如果拿有用無用的標準度量,更不會有人去冒險。
前不久,我和學友漫步在北大的未名湖畔,談起季老,“在生命的最后時刻,年邁的季老依舊筆耕不輟,住院四年,他完成了他的最后一部專箸:二十萬字的《病埸雜記》,這部書是他對人生的感悟,對后生的教誨”。學友感慨地對我說。而眼前的北大學子,也是非常的努力,從清晨到午夜誦讀的書似乎只有一部:英語,偶爾看到一倆位國文的同道也不屑與人交流,然而,一旦談起季羨林,大家會快速地聚攏過來,熱情洋溢,慷慨激昂……這讓人震驚之余深深地感受到:在北大季老的言傳身教就是一座豐碑,聳立在人們的心中,讓敬仰的人們永遠的注足、仰視。如今,季老人已升天為仙了。然而,他的學術,他那等身的著作,那不朽的精神,不僅是“北大的一盞燈”,也是全人類的“一盞燈”。那盞“燈”,永遠的亮著,照耀著前進的人類。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