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曲京溪
照常理說,人過五十,已不再是愛做夢的年紀了。可我在這個年齡上,仍在追逐著年輕時的一個夢想。《今日萊州》報社刊出招收“社區記者”的消息后,我連想也不想就報了名,竟然還被錄用了。之前,我的記者夢已經徘徊三十年了。
夢想當記者,始于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我在部隊當文書那陣兒。那時,部隊新聞報道組的兩名報道員在我們連隊就餐。他們每隔十天半個月就有稿件在軍區報紙上發表,有不少還是發生在我們身邊的事情。在我的眼里,報道員就是“記者”,羨慕的要命。我就跟著他們學起了寫報道,還在報紙上發表了“處女作”。后來,一名報道員考上了南京裝甲兵教導隊,新聞干事找我們連長,想叫我進報道組。眼瞅著夢想即將變成現實,我那個高興勁兒就別提了。可那年我們連有三名老班長退伍,預提班長是“一個蘿卜一個坑”,連隊就安排我擔任班長,當“記者”的事兒就這樣黃了。八十年代中期,解放軍南京政治學院成立全軍首個新聞大專班,可入學有條“硬杠杠”,就是必須在省級報紙上見報8篇以上。我那時才發表了3篇文章,連參加考試的資格都沒有。
與兩次機會擦肩而過,我沒用消沉頹廢。憑著對新聞寫作的癡情,沒有當上“記者”,我依然勤奮寫稿投稿。那些日子里,我在《解放軍報》、《人民前線》、《新華日報》、《人民裝甲兵》發表了不少稿件,還獲得過軍區直屬工作部和《人民裝甲兵》雜志社的獎勵。后來我被《人民裝甲兵》雜志聘為特約記者。1990年,還到雜志社見習3個月,從下部隊采訪寫稿,到稿件登記分發、編輯來稿、送主編審稿、校對稿件,記者編輯的業務程序統統學了一遍,收獲很大。
1992年,我服役期滿,帶著破碎的記者夢回到了家鄉。市城建部門的領導,見我有寫作的特長,并且有100余篇見報剪貼稿,立馬開會研究,決定接受安排我,連工作關系都是單位出面到人事局協調的。我沒花一分錢、沒請一次客,這叫我很是感動。從部隊到地方,工作崗位變了,但我的記者夢并沒有停歇。工作之余,我發奮寫作,每年都在報刊上發表稿件二三十篇,有一篇還上了《新華每日電訊》。1996年,市廣播電視臺要招收3名正式記者,臺里的領導對我有些了解,滿以為我會搶先報名。但報名者爭先恐后,惟有我是躊躇不定:剛到了一個新單位,凳子還沒坐熱,就要拍拍屁股走人,太對不起城建局的領導了。我就只報了個特邀記者。回到單位向領導匯報,領導說:“你就是報了名,廣電局真要你,單位也不會放你走的。”
進入新世紀以后,我將記者夢的根,深深扎入建設系統這塊沃土里。領導多次送我外出學習培訓,提高新聞采寫能力。每次有記者來采訪,領導都安排我去陪同,零距離向老師學習。同事也經常提供新聞線索……我氤氳在陽光雨露里,很快破土而出。無論是擔任市政處辦公室主任,環衛處黨支部書記,還是局政工科科長,業余時間始終不放棄寫稿投稿,要是一個月沒有稿件見報,心里總是惦記著,好像工作還沒完成似的,這已成了我的習慣。我在寫作新聞的同時,按照全能記者的要求,還練習時評、散文寫作,嘗試加強新聞的深刻性,用散文化語言表述新聞事實,給稿件插上思想和情感的翅膀。這樣一來,不但見報稿件數量多了起來,質量也有了明顯地提升。在《新聞與寫作》、《青年記者》等發表過新聞業務論文,還榮獲過《山東建設報》征文一等獎,《中國建設報》季度好新聞三等獎呢。人生最難得有一份摯愛的事業或愛好。雖然堅持不一定就能成功,但放棄努力一定會失敗。
記者夢在我腦海里徘徊了三十年。這三十年,是我追求的三十年,是我奮斗的三十年,也是我收獲的三十年。人是要有夢想的,這個夢想就是追求。沒有追求的人,情感是荒蕪的。沒有追求的人生,足跡就缺乏顏色,會顯得蒼白。不要埋怨什么,不要等待什么,關鍵是當下鍥而不舍地追求和努力。每前進一步,哪怕是一小步,都會越來越接近你的目標。
三十年逐一夢,我無悔這份執著……
![]() |
![]() |
責任編輯:金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