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清璽
十年前,學校拆墻透綠,進行大規(guī)模改造。完工后,綠地多了,花木多了,春有春花,夏有夏紅,霜染秋林醉,雪壓青松直,成了一處百看不厭,百讀不倦的風景。
栽花、種樹、植草,全部是義務勞動。授課之余,大家很喜歡拿起鍬鎬,刨坑、培土或澆水,那是頂有意義的事兒。親手種下的花木,長高了,長大了,開了花,結了果,那感覺,就是與眾不同,油然而生一種神圣與崇高。
如今,鳥語伴著花香,如蓋的綠樹,如茵的草地,流連其間,或讀書,或寫生,或攝影,抑或什么都不干,只是在小路上走走,在長凳上坐坐,有鳥語盈耳,有花香襲人,真可謂與大自然無間地親密了。
多年來,印象深刻的,還是刺玫。說實話,初時,并不喜歡,暗褐色的根,沒有一絲生氣,鐵青色的莖,到處都是尖刺,種在柵欄邊和圍墻根,只是為了防止穿越,總之,乏善可陳。懂園藝的老校長卻說,“刺玫,是鐵根,甭看干枯憔悴,卻最耐瘠薄,好種也好管。”誠如斯言,刺玫一落地,便生了根,發(fā)了芽。
第二年的春天,迎春開了,桃花開了,紫藤也開了,花汛不斷。突然的,圍墻根和柵欄邊,竟隆起一帶團花簇錦的籬笆,盛開的玫瑰色彩斑斕,叢集在彎曲的枝條上,沁人心脾,攝人心魄。足足月余,她們都這樣熱烈地開著,由不得你不駐足,由不得你不懷想。
那種美,美得純凈,美得自然,直逼你的心底。薄薄的花瓣,迎風起舞,如彩蝶翩翩;純凈的花色,晶瑩剔透,似妙手丹青;更不用說,那馥郁的香氣,氤氳在空中,絲絲縷縷,浸透肺腑。明朝,有《竹枝詞》贊曰:“隙地生來千萬枝,恰似紅豆寄相思。玫瑰花開香似海,正是家家酒熟時。”
一帶花籬,蜂飛蝶舞,春光融融,吸引來無數目光。偶有閑暇,大家便結伴前往,在花籬邊指指點點,深深體味作為“園丁”的快樂與幸福。
細細想來,校園里的玫瑰固然可愛,但真正可愛的還是自己的學生。從懵懂少年到知性青年,一起度過的美好時光,共同擁有的成長經歷,正如春去春回、花開花謝,必將深深地鐫刻進生命的年輪。盡管“刺玫”時不時地也會制造一些麻煩和痛苦,但那種天真,那種無邪,那種成長過程中不可規(guī)避的小“錯誤”,還是令人深味!善待每一位學生吧,他們內心都希望自己長成風景。
有時,我也提醒自己,凡有生命的東西都會思想,會思想的東西都有情感,情感又建立在“相看兩不厭”的基礎上。“我看青山多美麗,青山見我應如是”,作為一名教師,我們有太多的理由,需要提高自己,“自化”和“化人”才是事業(yè)成功的隱形翅膀。
玫瑰花,香濃似海,花開如潮,朵朵都是孩子們的笑靨。不積累寸之功,不經霜雪之寒,哪有如此濃烈的花香,哪有如此純正的花色?每每在花籬邊徜徉,我便時時想起,教師的夢想與光榮。
![]() |
![]() |
責任編輯:金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