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趙應征
我的朋友A和我同在一個城市工作,我們都從事著同樣的職業:機關文秘,我們也有著同樣的愛好,喜歡打兵乓球。過去我們幾乎每天都要擠出時間,在我們機關活動室博弈。累了,就在一壺濃茶的氤氳中談論著那些名人的名著,探討大師們高超的寫作手法和獨具匠心的寫作技巧。雖然我們的職業被人稱之為“枯躁一族”,但我們像在一張白紙上繪畫一樣,把它點綴的七彩斑斕,有聲有色。
從去年夏天開始,我們這種日子出現了變數,連續多日沒有他的電話,也沒有短信。后來得知他的母親得了腦血栓。這樣他除了上班,就要把大部分精力放在照料母親身上。按說母親病了,還有妻子照料,可是年初兒子和兒媳去北京開飯店,把生下不到五個月的孩子交給了他們兩口子看管。孩子年幼離不開大人,老母親又患病臥床難以自理。雙重的生活擔子壓得他們實在夠嗆。朋友在城里沒有住房,為了照顧母親和下一代,他每天中午12點下班,都要抽出時間騎上摩托車,行程20多里路回家。回到家,一是要為母親做飯,二是要給母親清洗屙臟的褲子。每天他都要這樣來會往返,重復著同樣的事情。
進入冬季,天氣漸冷。鄉下的冬季似乎比城里的冬季更嚴酷。這樣的天氣對于年過八旬的老人,特別是對于下肢癱瘓的人來說,更是雪上加霜。為了緩解母親的病痛,他把母親接到自己所在的單位,把母親安置在機關院的一座閑著的房子里。雖然房子不大,可是暖氣很烘的。說啥要比鄉下的土爐子暖得多。最初母親并不愿意來,母親說,他一個耄耋老人,而且一身臭氣,怕去了給兒子丟人。他卻不以為然的說,這有啥丟人不丟人的,誰家家里沒有老人。他說這樣很好,一方面照顧了母親,一方面又不耽誤工作,兩全其美。
母親到了機關后,情況并不像他的母親所憂慮的那樣,給兒子丟面子。反倒是機關的領導和干部們看到他那樣的傾心呵護,執著的照料著整天臥床不起的老母親,大家都為之感動。紛紛前來看望和問候。大家一致稱贊他是一個好孝子,號召大家向他學習。還有好事著,把他愛母的事跡刊登在報紙上。
一天,我去看望他的母親。他正在給躺在床上的母親喂飯。他的母親看上去很慈詳,也很富態。雖然已經八十高齡,滿頭銀絲,但臉上的的皺紋看上去不是很密集,膚色雖然不太紅潤,但仍然閃爍著明亮光澤。從老人一雙炯炯有神的眼睛里可以看出,老人的精氣神很不錯,若不是下肢被被子蓋著,你很難想象她是一個半癱的老人。朋友見我來了,放下手中的碗筷給母親介紹說:“媽,這是我在城里最好的一個朋友”。老人處于禮節,立刻用兩只手撐起身子正要坐起,我急忙用手輕輕上前示意不讓老人起來。我說:“娘,你老人家有福,生下了這么好的一個孝順兒子。”老人看起來有點愧疚的樣子說:“我兒命苦,沒有姊妹面,我落下了病,就只有他一個人伺候。”說話間,老人的眼里就涌出淚水。我說:“雖然是一個兒子,卻能頂幾個用。”聽了我的話,老人好像很知足,很有成就感的笑起來。笑的是那樣開心,那樣的燦爛。
把我送下樓梯的當兒,我對朋友說,俗話講百日床前無孝子,你伺候母親已有7、8個月了,真不容易。朋友說,他是獨苗一個,母親對他好的沒得說。過去他在機關上班,每天晚上還沒有回到家,不用說母親就早早把晚飯做好,靜靜的等他回來一起吃。母親知道他喜歡吃水漿面,不顧年邁體衰,提上一個大塑料壺,步行幾里地,到鄰村的豆腐坊為人家討水漿。每隔幾天,母親都要親手為他搟水漿面。他說母親老了,好好照顧母親是天經地義的。看來他對母親的愛,是無法用言語來表達的。最有趣的是他把母親比作是一個古董來形容,把母親今后將來要去的地方比作是收藏家。他說,既然這個收藏家還沒有資格來收藏我的母親。母親在世一天,他就要像珍藏寶藏一樣,把母親精心的呵護好,收藏好。讓它完美無缺,光彩誘人。
走出朋友的機關大門,我用詫異的目光看著他,好像他不是過去我所熟悉的那個木訥而懦弱的朋友似的。在我的心目中,他的形象瞬間是那樣的高大,那樣的完美。我在想,一個把母親比作寶藏的人,他的思想,他的靈魂要比金子,比寶藏更可貴。
![]() |
![]() |
責任編輯:金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