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嶧山云美。當地民諺這樣描述:“長蟲(蛇)過路貓吃草,嶧山戴帽跑不了。”嶧山戴帽是指山峰烏云壓頂,是大雨來臨的前兆。其實,嶧山堪稱蔚為大觀的是白云出岫。這種奇觀往往出現在風云變幻的雨季。
一年盛夏,連日酷熱,烤焦了蓑草枯葉,烤化了柏油路面。頭天下午,天氣悶熱的使人窒息,突然吹來幾片烏云,接著引來劈靂閃電,大雨如注。須臾,逼退了暑氣熱浪。
翌日,仍是陰天,但雨腳早已停了。沒有日頭暴曬,雖然不受炙烤之苦,但仍感覺身處蒸籠之中,盛氣凌人的暑氣繼續盤踞在小城的上空及山川河谷。恰逢是時登山者,竟發現了海市蜃樓般的奇觀。
從嶧山山腳東道至蟠龍洞,大概有四五里山路,攀登者至此早已是大汗淋漓了。繼續攀援,可見一縷縷白云在松林間繚繞,上面是翠綠蓊郁的樹冠,下面是銅干鐵質的樹身,那白云仿佛游龍般的在樹椏間穿行,構成了一道奇特的風景,繼續登高,到了仙人洞后,回眸懸崖下的幽谷山褶,云和霧又幻化成了一朵朵白蓮花,那蓮花緩緩移動,慢慢地溶進太虛之中,山谷變的煙霧氤氳,恍惚迷離。
登到舍身崖,一縷縷白云從山谷升騰彌漫,如大海潮汐般涌了上來,白云裹著濃郁的水氣,須臾,嶧峰飄散彌漫著瓊花霧雨,在石脊上行走如同在海灘上沖浪一般,使人舒懷怡神,周身通泰;輕風動裾,飄然若仙。山中氣展云舒,繾綣萬狀,立于斯當真玉樹臨風,風流倜儻。
五華峰端有塊巨石,古體渾樸,迎天插立,疑是媧皇補天手植。巨石下有人站在白云間談笑風生,任憑風起云涌,云詭波譎。年輕氣壯者,作獅子吼狀,山谷傳音,猶如天界絕響,音頻反復震蕩。站在石屋右側,片片白云襲來,給人一種凌波虛度,如入化境的感覺。觀其亂云飛渡,贊嘆大自然造化之奇,放飛的思想飛入白云間,得到了升華。
六
嶧山傳說美。上溯遠古,顓頊和共工開戰,天柱折,天幕傾,西北隆起,東南凹陷。女媧煉石為丸,以血滋潤,終將天幕彌合。之后,留下巨石萬千,隨風滾動,危及人間。玉帝聞訊后,派了六位神仙,將這些石丸堆積于一處,筑就了嶧山……
嶧陽孤桐相傳是來自天界的神物。遠古時期,一世外高人在嶧山研習五音,每天用石塊敲擊鐘石,五個音階——宮商角徵羽,從鐘石飛出,形成了美妙的音樂。山中飛禽走獸聞聲而來,如醉如癡,圍定世外高人翩翩起舞。
蓬萊有只金鳳凰在天宮瑤池瓊林中覓到一枚桐子途經嶧山,聽到美妙的樂曲后在空中盤旋,漸漸被旋律陶醉,情不自禁地發出一聲鳳嗲,那枚桐子便落在鐘石附近,經年累月后便長成了一株參天大樹……高人知道這桐木是天界神器,砍伐做成瑤琴,名曰“綠綺”,讓嶧山黎民呈獻禹王。為此,李白曾寫《琴贊》:“嶧陽孤桐,萬聳天骨。根老冰泉,葉苦霜月。斫為綠綺,征聲粲發。秋風入松,萬古奇絕。”
嶧陽孤桐樹落地生根后,經日光月華浸潤,又萌發出新的桐樹。因名聲大噪,來求桐木者絡繹不絕。有財迷心竅之人,在無木可求的時候,連樹根也刨了出來,因形態丑陋,無人購買,被一農婦撿去作為燒柴,燃燒時發出奇特的響聲,被東漢時期的蔡邕發現,聽其聲不同凡響,將其撿出做成瑤琴,名日“焦尾”。胡宿《長卿》詩道:“已托焦桐傳密意,更因殘札寄遺忠。”
試劍石相傳曾是世外高人鑄劍試劍的地方,勢如刀劈的石丸、石方,莫不是劍鋒所向而致?傳說中的嶧山是一塊風水寶地,蘊含著劍膽琴心。
![]() |
![]() |
責任編輯:金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