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參觀家訓書法展
本報訊(記者 黃雅珊 通訊員 林吟昕 文/圖)本報昨日第3版報道了鯉城區舉辦了一場有關“家訓”主題的書法展,引發廣大市民關注,很多市民突然意識到自己家沒有家訓。在鯉城區展出的108幅書法作品中,絕大多數內容是至今為人稱道的名訓,如顏氏家訓、朱子治家格言等,書寫當代家訓的少之又少。記者采訪專家得知,家訓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今不受重視,大多數家庭沒有家訓也就見怪不怪。
家訓變遷
明清盛極而衰 近代逐漸淡出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委員、教育專家張秀云教授說,家訓作為古代的一種家庭教育方式,隨著家庭的產生而出現,并隨著家庭的發展而不斷豐富、完善,與社會制度有著密切的聯系。
據史料記載,中國古代的家訓產生于西周,成形于兩漢,成熟于隋唐,繁榮于宋元,明清達到鼎盛,至清末,傳統家訓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
秦漢以后,大量有關家訓的文本文獻開始出現,這是因為這時儒學逐漸占據獨尊地位,家訓中的許多基本概念也產生了。而從東漢末年至兩晉南北朝時期,隨著戰亂出現和朝代的更迭,對子弟教育任務逐漸由家庭承擔,仕宦家訓開始形成體系,《顏氏家訓》就是仕宦家訓的集大成者。
隨著歷史的不斷演變,家訓內容開始變得十分寬泛,既包括家庭生活、個體修身、交友處世,也包括出仕從政、建功立業等。兩晉隋唐時期是家訓的成熟期,李世民所作的《帝范》是帝王家訓的集大成者。宋朝以后,家庭禮制不斷加強,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家法。宋代尤其是北宋的名臣都有家訓傳世,司馬光、范仲淹、包拯、蘇軾等都留有家訓。南宋學者袁采的《袁氏世范》,在中國的家訓史上更是可以與《顏氏家訓》相提并論的一部。
明清兩代撰寫家訓的風氣更濃盛,家訓不僅在數量上超過了以往,內容也更加豐富,既有一般的家訓,也有專門訓誡商賈的家訓;作者既有帝王顯宦、學究宿儒,也有普通百姓;形式上既有長篇鴻作,也有箴言、歌訣、訓詞、銘文、碑刻;方式上既有循循善誘的說理激勵,也有家規族法的懲罰條文,可考者有60余種。然而從清代后期,家訓文化開始衰落。
張秀云認為,近代以來,家族傳統觀念被看成是一種桎梏,加上受西方思想和現代文化的沖擊,家訓文化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
市民新作
八旬老翁撰家訓 希望留作世人用
中心市區82歲的張開彭老先生原先家里并沒有什么家訓,借助這次家訓書法展活動,他特地撰寫了三對家訓,希望得以在自己家里或是在社會中能夠被傳揚。
記者了解到,其中一聯是“正氣不隨冤氣散,耿光常逐劍光飛”,對此,張老解釋說,希望懷有正氣的人不要因為遭遇了什么冤情就改變自己正直的本性,其耿直的性格光芒要跟著清正的風氣走。另一聯是“美德無暇勝玉美,清標至潔過冰清”,寓意希望人們做人光明磊落,內心高風亮節。還有一聯是其針對“家和萬事興”,拓展出了“國靖千秋盛”,意為“家庭和諧了,做任何事才會順心,國家安寧了,各項事業才能昌盛。”
專家說法
家訓是家庭教育方式 應好好傳揚
張秀云說,家長是學生的第一任老師,學生80%的教育要通過家長來完成,而家訓作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家庭教育的一種方式,應該在現代社會得以傳揚。
她說,受外部條件的影響,比如升學率,家長目前更注重于孩子智力的發展。古代的家訓之所以為世人所重,因其主旨推崇忠孝節義、教導禮義廉恥,是關于立身、治家、處世、為學的經驗總結,傳承著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道德風尚和倫理觀念,寄托著人們的生命信仰、情感依托和家國情懷,其內涵顯然寬泛得多。而如今,社會風氣存在一些問題,很重要的一環,是家庭教育的缺失和傳統傳承的斷裂。所以,她希望“廳堂懸掛家訓”像一朵散播真善美的文藝之花,盛開在千家萬戶。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4-04-11鯉城區舉辦優秀家訓書法作品展
- 2014-03-07以辯證思維解憂難 家訓掛在家中 更要掛在心中
- 2014-03-07家訓掛在家中 更要掛在心中
- 2014-03-06泉港區“三結合”開展“廳堂懸掛家訓”活動
- 2014-02-27馬年第一問:我們要樹立何種家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