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清明節小長假期間,各地紛紛舉行公祭活動,緬懷先烈,寄托哀思,讓“緬懷先烈”“公祭烈士”成為了重要熱詞。同時,“文明祭掃”“孝道家風”也成為網友熱議的話題。這充分說明了我國社會大眾開始了對于人生的思索,實現了人性的回歸,從物質到精神的追求轉變,讓我國的“清明節”變成了貨真價實的“感恩節”。
對于革命先烈的感恩。“吃水不忘挖井人,太平當緬先烈恩”,中華民族歷來就有“滴水恩當涌泉報”的傳統美德,對于無數革命先烈用自己寶貴生命換來的和平與安定、富足與幸福以及尊嚴與國際地位,自當在倍加珍惜的同時,不忘感念革命先烈的豐功偉績和恩澤。越來越多的公眾在清明節緬懷先烈、公祭烈士,很是令人欣慰,由傳統祭祖到公祭烈士,是在文化傳承上的升華,相信這也是在核心價值觀引領下的道德發端,在不久的將來定會有更多的人化感恩為動力,將這種情懷延伸至以感恩為核心、以珍惜為基礎、以文明為準則的日常活動中去。
對于已故先人的感恩。為感念祖輩的建家興族,先人的養育教導,人們在這個“氣清景明”的時節,都會進行“祭之以禮”的追遠活動,為已逝的親人、祖先,莊重地送上自己的思念與敬意。添一锨土,上一柱香,獻一束花,敬一杯酒,也正是這種神圣的生命交流形式,一年年輪回、一代代傳承,用言傳身教的形式講解著“事死如事生”的內涵,傳承著中華民族“孝”德之美,也構成了人們頑強生存和追求幸福的重要動力。同時,心懷敬意、心存敬畏,才會明禮守矩,才會本分行事,才會以身作則教化后人。
對于現世親人的感恩。隨著社會文明的不斷攀升,民眾祭祖的觀念、方式也在發生著變化,主要表現在“薄葬厚養”上,“祭祖以誠敬感恩”精神祭祀為主,“侍養以厚順關懷”親情照顧為主。其實,這已經實現了清明祭祖這一傳統的目的,因為“事死如事生”本身就是教化后人、傳承孝道的,所以“薄葬厚養”不僅僅是社會風尚的轉變,更是“百善孝為先”、“首孝悌”等傳統孝道文化的深入人心和道德升華。清明節也會讓人心生“行孝需盡早”的緊迫感和感恩現世親人才重要的人生觀,畢竟父母才是我們的“活菩薩”!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4-04-02清明節我們要學會感恩 祭祀時我們注意什么
- 2014-03-24感恩父母從我們從“微孝”開始
- 2014-02-28思明區建設局舉辦“愛在行動,感恩生活”道德講堂活動
- 2014-02-27春暉寸草 常懷感恩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