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想種,叫停,又是為啥?
要的就是這種少而精。趙崇宏派副手沈金全當云中山植保站主任,專門負責野外金線蓮、鐵皮石斛種植研究。前者是醫稱的“北蟲(草)南金”,后者入列“中國八大名草”。觀此名號,便可見野生之難。偏偏云中山可生!
“地不南不北、山不高不矮、天不陰不晴、林全闊葉落葉、土必偏酸有機,森林郁閉度不高不低,只能在0.8……對,就是這么苛刻。要么就只能大棚種養,那品質和價格跟我們的差遠了。”沈金全驕傲得底氣十足,這種野外難尋的名藥,經過他三年“調教”,居然已在全鄉的6個村、云中山谷內培育出250畝。廈門農林生物工程公司用他們提供的原料制的產品,一斤最高3萬元,是大棚產品的20倍。
人參就賣人參價。250畝也到此為止,不再增加。福田珍草合作社平均每戶就1畝,但1畝年收入就達十幾萬元。
“這種生態帶來的‘絕技差價’,搬也搬不走、學也學不去。這就是生態為我們帶來的市場優勢”。別瞧福田鄉自有財政一年才680萬元,但趙崇宏8年時間先后拒絕了五六個能帶來稅收過千萬的工業項目。
“一是縣里從2009年起考核制度改了,根本不考核我們工業,考核的最高分項目是生態。二是生態要是毀了,本錢就沒了,這種賠本生意我不干。”趙崇宏說。
趙崇宏算奇人吧,陳加友更絕。“業內不識陳加友,制茶不敢稱高手”。陳加友做的不是茶,是茶機械。
為何說更絕?就說三件事:頭一件,2013年佳友公司是福建唯一一個成功申報國家“十二五科技支撐規劃”項目的茶機公司。第二件,佳友仿制臺灣茶機起步,而今反過來出售到臺灣。還有,2013年11月,佳友成功登陸海交所,成為率先上市的茶機公司。發明專利什么的已經不算稀奇,陳加友現在正做的是全數字化、智能化茶機。在他的帶動下,安溪茶機業成為一個新興產業。
發展退中有進,用“觀念差價”領跑“一步到位”
退掉石材產業、退掉老舊茶園,安溪的轉型發展剛剛起步。
湖頭是安溪第一大鎮。安溪原本四大產業水泥、冶煉、茶葉、石材,湖頭獨占前二。在打造“生態差價”的理念下,安溪再次全面清退前兩大產業。
退不易,進更不易,靠什么填補發展空間呢?
如果只是為了彌補一時的稅收、填補一時的空白,一點不難。安溪的兩位黨政主官都有在沿海工作的經歷,送上門的投資就有不少。可對不起,凡有污染的、不符合未來發展定位的,一概免談。“生態差價”的觀念為安溪帶來了新的思路——生態可以有差價,觀念同樣可以有差價。跨越不能只停留在對接沿海、發展不能只等待梯度轉移。雖然是山區,觀念領先,一樣可以有先人一步的“領跑”。
經過反復論證,安溪決定上馬光電產業。“那天是2011年10月28日,我們專門請了兩名光電產業方面的博士專家,在縣委常委擴大會上講了半天。”湖頭鎮黨委書記林志煌記憶猶新。會議一結束,決策拍板。
2012年,湖頭將退出的產業舊地500畝進行整合,建成光電產業園。2013年,光電園落戶16家企業,從上游到下游鏈條齊全。5家投資過10億元,3家已上市。其中天電公司的大功率封裝技術全國唯一、產能第一;信達公司光電路燈全國市場占有率第一;珈偉出口全國第一。去年僅一個光電園,稅收4億元。
用生態作差價,轉型一步到位。“2010年,安溪全部停掉700多家石材廠前夜,全縣財政16.57億元。2013年,安溪財政31.53億元。”縣長高向榮說。(人民日報記者 趙鵬)
![]() |
![]() |
責任編輯:卓志沐 |
- 2014-04-08端好生態碗吃上綠色飯 福建安溪轉身“綠富美”
- 2014-04-01茶鄉安溪十多年文明創建 提升市民幸福指數
- 2014-03-20安溪縣委文明辦召開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動員會
- 2014-03-19凌晨路遇車禍 安溪一摩的司機報警挽救兩條生命
- 2014-03-18安溪縣“流動道德講堂”流到茶鄉人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