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祭先烈”,讓“愛國”“入腦入心”
在中國網絡電視臺、中國文明網開設的“網上祭先烈”活動頁面,截至4月9日,共有8427多萬人次參與獻花,136萬多人次留言。網友們的留言,表達了他們對先烈們的敬仰之情,每一字、每一句都表達著無限的追悼和哀思;也寄托了他們對先烈們的感恩之心,感謝他們的奉獻換來今天的和平盛世。
祭奠烈士是愛國主義教育的形式,愛國主義教育對于凝聚民族向心力、實現“中國夢”意義重大。
3月31日民政部正式頒布并開始實施的《烈士公祭辦法》,使原有的愛國主義教育有了固定的時間和規范的形式。網友認為,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和希望,通過緬懷先烈這樣的活動,有利于激發青少年愛黨愛國的熱情,使他們樹立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懷,從而為國家的發展和民族的進步做出貢獻和力量。網友“陳予馨”說:“看著新聞里各地的祭先烈活動,我心中柔軟的神經再一次被觸碰。我有一個夢想,希望每一個中國人都能心存感恩,感恩先烈們用生命換來的這安好現世。希望每個孩子都能知曉中國崛起的歷史,銘記先烈,勿忘國恥。我認為青少年的偶像應該是那些有著錚錚鐵骨的民族脊梁,因為他們才能彰顯我們中華民族的魂魄和風骨。”網友“王新民”說:“我常對孩子們說,戰火紛飛的年代雖然已離我們遠去,可是請記住是誰讓戰爭遠離我們的家園。緬懷先烈,勿忘傳承,常懷感恩之心!”
“愛國主義教育需要形式,比如像公祭烈士這樣的活動,但是形式不等同于形式主義”,東北師范大學教授田克勤說。愛國主義教育的形式呈現多元化特征,例如電影中經常出現的國旗標志就是一種潛移默化的愛國主義教育。
要讓祭奠烈士活動更好地為愛國主義教育的目的服務,避免變成“形式主義”。
網友建議,要更加關懷幸存老兵及烈屬,前事不忘后事之師。在慘烈的戰爭中,有的英雄活了下來,他們見證了戰爭的艱辛,他們也見證了國家的飛速發展。應當關愛幸存老兵及烈屬,不僅為老兵及烈屬送去物質上的幫助,還為他們送去精神上的關懷。網友“隨一”說:“一個知道感恩的民族才是有前途的,老兵們已經不多了,抗戰時20來歲的戰士,現在應該也有80、90歲了。抗戰勝利時20歲的戰士,今年也有79歲高齡了。戰爭中,他們保家衛國,希望我們現在能給他們的晚年生活多一些關愛,多一些照顧,讓他們能夠安享晚年,因為他們真的付出了太多太多!”網友“陳怡卉”說:“每個人都知道戰爭的殘酷,我們要懂得‘飲水思源’,國家應該出臺相應政策照顧好幸存老兵的生活。對于烈士家屬來說,他們承受了失去親人的痛苦,我們要用我們的愛,填補他們親情的空缺,讓他們感受到更多的溫暖,讓他們知道,國家和人民沒有忘記他們。”在通訊技術高速發展的今天,愛國主義教育需要不斷探索創新形式,扭轉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的“說教式”、“刻板化”印象,充分利用微信、微博等載體,在了解、理解的基礎上發自內心地崇敬烈士、關懷烈屬,這樣的愛國主義才能真正“入腦入心”。
21天的“紀念先烈·報效祖國·圓夢中華”主題活動即將結束。無論是烈士公祭活動,還是網上祭先烈活動,每一束鮮花、每一句寄語,都表達了對先烈的深切緬懷之情。這是一種文明的祭祀方式,希望它不要流于形式主義,能夠年復一年地開展下去,這樣才能讓中華文化得以傳承。我們唯有居安思危,奮發有為,才能用實際行動書寫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4-04-02人人參與 清明節方能更清明 清明節呼喚文明祭奠
- 2014-04-01上網可祭奠見義勇為英烈 全國首次開展這項活動
- 2013-05-08七旬老英雄身患老年癡呆 跨省赴漳祭奠生死戰友
- 2013-04-12省中華職教社開展清明節祭奠革命先烈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