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過后,鄭州市二七區一家雜糧饅頭店免費給環衛工人發放“愛心饅頭”,店主和環衛工人親如一家的溫暖互動曾感動全城。然而最近,“免費領饅頭”的愛心招牌卻被店主摘掉了。“自己掏錢獻愛心還被罵,真寒心。”饅頭店店主劉夢華說。(新華社)
愛心人士自掏腰包做好事,免費為環衛工人送出16000多個饅頭,按理講應被“點三十二個贊”。但令人遺憾的是,2個月后卻因被曲解、辱罵,和進了滿腔熱情的“愛心饅頭”再也“出不了鍋”。
筆者留意到,不僅是“愛心饅頭”,很多志愿者和愛心人士的愛心行動都遭遇過類似的尷尬和無奈。如:汶川大地震期間,政府部門專門發出通知呼吁志愿者未經批準盡量不要自行前往災區;每年重陽節期間,很多前往福利院準備開展敬老志愿活動的個人和組織也都會被婉拒;很多城市推行“愛心順風車”,卻遲遲得不到市民信任,甚至被認為是“黑車”……
我們不僅要問,本是滿腔熱情,奈何遭到冷遇;本是“樂己助人”的好事,何以“好事多磨”?其實,透過“愛心饅頭”等事件,我們不難發現,一些愛心個人、家庭、企業等在獻愛心的過程中確實存在很多“成長的煩惱”:
一是溝通不暢,信息不對稱,導致盲目性。在鄭州“愛心饅頭”事件中,我們不難發現愛心店主和環衛工人之間、環衛工人和環衛公司之間、環衛公司和愛心店主之間都缺乏有效溝通,最后導致“積重難返”、“兩敗俱傷”。信息不對稱還會導致需要幫助的人“嗷嗷待哺”,而滿腔熱情的志愿者、愛心人士或無所事事“門可羅雀”、或蜂擁而至“扎堆抱團”,造成愛心資源浪費。
二是分類指導不夠,培訓不足,缺少專業性。隨著志愿服務的細分和標準的提高,對專業、技能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汶川大地震期間,大批的志愿者和愛心人士涌入災區希望盡綿薄之力為災區獻愛心,不想卻“好心辦了壞事”,堵塞了交通,導致傷者運不出去,而具備救災、醫療、重建等專業知識的救援隊伍和志愿者卻進不來;而經過培訓的禮儀志愿者,在奧運會、亞運會等大型國際賽事上不僅展示了國際化的禮儀標準,更集中展示了中華民族文化、民族服飾和文明禮儀,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三是組織、管理松散,保障乏力,存在隨意性。很多愛心人士對志愿服務認識不足,獻愛心往往是“單打獨斗”,各自為陣,沒有統一的審核、準入、服務、監督標準,送溫暖也僅憑一時熱情和沖動來“打突擊”,最后往往因為時間、精力、資金等限制而半途而廢,難以常態化開展,自然也就得不到廣大群眾的信任和支持,“愛心順風車”就是個很好的例子。
我們要保護好愛心人士的滿腔熱情,防止愛心熱情和愛心資源被過渡消費、惡意透支;我們更要加強引導,讓沖動、松散、隨意的愛心行動更加理性、專業,更加有針對性、組織性,幫助其減少“成長的煩惱”,讓好事不再“多磨”。(喬磊)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4-04-05泉州網友報名爭當愛心志愿者 看望自閉癥孩子
- 2014-04-04張平平:認捐愛心包裹 幫扶山區兒童
- 2014-04-04愛心捐獻:別樣延續逝者的生命
- 2014-04-03社區里的“愛心奶奶”
- 2014-03-31連城:姐弟誤食煤油眾人愛心接力 母親智障、父親聾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