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福建日報4月8日訊 一個成熟而完善的制度,是高水平生態文明建設的顯著標志。國務院《若干意見》把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擺在了十分突出的位置,提出堅持解放思想、先行先試,以體制機制創新為動力,建設生態文明制度創新實驗區。這是新形勢下我省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中之重。
加快體制機制創新,是生態文明建設提質增效的內在需求和根本保障,也是加快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建設的題中之義。多年來,我省生態文明建設的一連串亮眼成績,與我們在制度先行、創新驅動的不懈探索密不可分。當然,我省生態領域還存在不少短板,如生態質量尚待提升、生產方式比較粗放、空間格局不夠優化等,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一些落后體制機制的掣肘。當前,我們身處全面深化改革機遇期,只有借助改革杠桿之力,撬動體制機制創新,才能突破瓶頸、補足短板,把生態文明建設推向一個更高水平。尤其是《若干意見》出臺后,先行示范使命在肩,我們更應當把改革步子邁得更快些,大膽先行先試,積極探索新路,力爭有所突破,努力打造生態文明制度創新的福建樣本,為全國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有益借鑒。
好制度當應時而變。面對新形勢新問題,如何更有效地發揮制度的規范和激勵作用,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現實課題。對此,《若干意見》提出了一系列部署要求,為我們指明了努力方向。我們應立足本省資源稟賦,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既用更具全局性的頂層設計和更為嚴密細實的配套措施,堵住制度漏洞,又用更嚴格的制度約束和更嚴厲的監督問責,強化制度剛性,讓制度真正成為不可觸碰的高壓線,讓踐行生態文明理念化為人們的行動自覺。
生態文明制度創新是一項系統工程,需多點著力、統籌推進——
山水林田湖是一個生命共同體,必然要求遵循自然規律,進行統一的用途管制和生態修復。堅持“全省一盤棋”,完善資源環境保護與管理制度,劃定生態紅線,大力推進自然資源資產產權、集體林權、生態補償等制度創新,守住每一寸土地,珍惜每一方水源,呵護每一片綠色,就能使自然得到最大修復,為人們騰出更多宜居宜業的空間。
健全體現生態文明要求的評價考核體系,因地制宜實施差別化考核,是加快“綠色轉型”的根本之策。綠色指揮棒引導下,干部可以卸下包袱,放開手腳,自覺走宜工則工、宜農則農、宜林則林的特色發展之路。同時,對生態保護不力的干部,也應問責,實行責任終身追究制,用硬杠杠倒逼干部把生態保護放在首位。
生態環境屬于公共產品,生態保護離不開全社會共同參與。這就需要積極探索政府、企業、公眾共同參與的新機制,更好地調動一切積極因素,營造保護環境人人有責的良好氛圍,自覺踐行綠色低碳的環保理念,呵護大自然一草一木,珍惜一山一水,共建美好的綠色家園。
生態文明建設非一朝一夕之功。在難得的發展機遇面前,只要我們下更大決心、花更大力氣,敢為人先、持之以恒,堅持以體制機制創新為動力,夯實生態文明建設的制度基礎,打造山清水秀、宜居宜業的生態環境,早日實現“百姓富、生態美”有機統一,前景可期。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4-04-04全力推進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建設
- 2014-03-28福州今年建2條生態文明公路 推進美麗福州建設
- 2014-03-28生態文明你我共建 讓“清新福建”更加熠熠生輝
- 2014-03-25南安九都鎮舉辦"保護山美水庫 倡導生態文明"活動
- 2014-03-25福建: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引領綠色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