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年清明節,平和縣家家戶戶包艾草粿,并把它作為祭祀先祖、寄托哀思的祭品。
清明前,走在平和鄉村,一股濃烈的艾草香氣撲面而來。4月1日,筆者造訪平和縣西林村村民林春珍的家,正趕上他們家人正忙著包艾草粿。
林春珍告訴筆者,艾草粿,在閩南俗話中也叫“草仔粿”,其制作工藝比較繁瑣,需要提前一個月采摘艾草的嫩葉,用清水浸泡一周,經過燙熟后連同糯米一起放入石樁搗成泥,再包入綠豆、花生等餡料,邊緣掐攏,揉成圓形,然后用粽葉包裹成長方形狀,放進蒸籠蒸熟,即可食用。
據悉,艾草具有祛濕、散寒等功效,因此成為市場上熱銷的生態綠色美食。家住市尾市場的李玉祥長期經營艾草粿生意。“從清明節前一個月就開始制作艾草粿,銷往漳州、廈門等地,有時一天下來能賣上100斤左右,一斤可以賣到15元。”李玉祥高興地說。
(賴思臻文/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