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旬老太雨天摔倒路邊。眾人見狀,都不敢去扶,紛紛跑到社居委大廳求救。聽到消息,24歲的社區工作人員劉家東一個箭步沖了出來,不但扶起了老人,還為老人搬來凳子,撐起了雨傘,并積極為75歲老太尋回了家人。(2014年03月27日《合肥晚報》)
新聞圖片中,戴著眼鏡斯斯文文的劉家東對跌到的老人熱情有加,讓大家看到了“扶起”給予社會的正能量。群眾對“扶起”可能心存疑慮,所以跑到社區喊工作人員,年輕工作人員劉家東用行動給大家交上了一份“勇敢扶”的答卷。當然,無獨有偶,筆者在同天的新疆網上看到一條類似的新聞: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烏魯木齊市,一位頭發花白的老人躺在地上,四周圍滿了居民,有人拿紙巾幫老人擦血,有人正在詢問老人的家庭住址,有人要積極地送老人去醫院,讓這位早晨出門去附近的診所測量血壓,沒想到剛出門就摔倒的79歲老人感動得直喊遇到好人,太感動了!
一邊是路邊老人摔倒大家搶著幫忙,一邊是跑到社區去喊人來扶。這中間少了什么大家一看就能看出來。“不敢扶”可能是怕攙扶救助倒地老人被反咬一口,類似的現象對社會道德造成了很大傷害,也早已成眾矢之的。然而這種現象有時候依然“頑強”地存在著,時不時就跳出來,給道德下個絆子。令人欣慰的是,新聞中的劉家東并沒有因為這些而變得猶豫,而是積極地遇到此類情況主動出手相助,他用這種向善的信念攙扶住了大眾的道德,向我們傳遞了一種樂觀積極的信號。“路見不平一聲吼,該出手時就出手 ”,當然出手不是打人,也不是與誰過不去,出手扶起跌倒的老人,也是扶起了自己匡扶正義的勇氣、力量、美德、社會良知。讓我們的社會充滿愛,充滿美,充滿陽光。
劉家東不僅扶起了老人,還耐心地陪伴著老人,并細心詢問老人子女的姓名,年齡。通過社區的人口登記庫,找到了老人的女兒。面對老人家屬對他這個好心人的感激,他覺得只是做了他該做的。面對是否害怕攙扶老人惹出麻煩時,劉家東淡然一笑:作為一名社區工作人員,救助社區老人,是一件理所當然的事情。為什么還要考慮其他呢?扶與不扶,這種案例經常在我們身邊上演,筆者覺得我們沒有必要產生這樣的道德焦慮。如果我們在生活中再遇到類似的情況,我們都應該主動地上前幫忙,如果你沒有能力扶的,可以及時打個電話報警,以免耽誤了受傷人的救治時間,這也是我們這個社會最良善的道德價值體現。見義勇為,恤老憐貧,助人為樂,這些不僅是我們整個中華名族的美德,更是我們作為一個社會人最起碼的道德水準和仁愛之心。我們只有和新聞中老人摔倒大家搶幫忙一樣,才能讓自己身上多出“勇敢扶”的正能量。因為“勇敢扶”也是我們社會文明、人心美好的力量源泉!(一匹馬)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4-03-31“扶不扶”,清華有答案嗎
- 2014-03-25要"踐行"不要"餞行" 淺談從"扶不扶"升華到我要扶
- 2014-03-25淺談從“扶不扶”到我要扶
- 2014-03-24“扶愛基金”讓“扶不扶”成為過去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