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清明時節,孩子們免不了會接觸到“死亡”、“祭祖”、“掃墓”這類詞語。低齡孩子對生命認知有著較強的欲望,但在成人的世界里,這一話題卻往往被視為“禁忌”。有教育專家因此建議,清明節是對孩子進行生命教育的契機,讓孩子正確面對,既不感到害怕,又能感受到生命的寶貴。筆者認為,這個建議很好。
在知道清明節的孩子中,大多數孩子往往認為這是“一個心情比較沉重的日子”,“祭掃先祖墓地的日子”,“許多烈士為國家犧牲,要紀念他們”,而對清明節所蘊含的其他意義,孩子們知之甚少。一年一度的清明節來臨之際,家長和學校不妨趁此機會給孩子補一堂教育課,加深孩子對人生的認識和理解。
據報道,清明前夕,一所中學的學生拿到一項作業,要求回答清明節的來歷、自家祖籍及祖父母、曾祖父母名字,不少學生交了白卷。學生對清明節來歷回答得五花八門:五個學生寫的“不知道”,兩個學生回答是“紀念烈士和英雄”,三名學生寫的是“為了紀念屈原”。更有甚者,有一所小學日前在學生中進行過一次調查,全校1100多名學生中,知道清明節的僅430多名。由是觀之,清明不僅僅是一個法定節日,對孩子而言,清明節應該被賦予更多的教育意義。
記得孩提時代,每年清明節學校都會組織給烈士掃墓,揚先烈精神,育愛國情懷。老師給我們講老一輩艱苦的經歷和為生活努力打拼的故事,在潛移默化中讓我們從小學會感恩,學會用積極的心態面對生活。如今,伴隨著時代的發展,除了發掘清明節這一習俗的傳統文化內涵之外,清明節也是我們對國民特別是孩子們進行教育的最佳載體:利用節氣的習俗,可以自然而然地給孩子上一堂教育課,讓他們在生命觀、價值觀、感恩思想等方面有一個質的提升。
這些年來,中國一些傳統節日已經受到西方洋節的沖擊。不少孩子逐漸喜歡上過洋節,有些甚至對中國傳統節日失去了興趣。因此,在清明節來到之前,家長們不妨多和孩子聊聊那些和清明有關、有趣的故事和習俗。清明祭祖的本質是一種孝文化,向已逝的親人、祖先送上思念與敬意,家長們可以給孩子提供一個認識孝的文化環境,讓他們學會感恩;其次,家長們還可以給孩子灌輸先烈們的英雄故事,給他們上一堂生動的愛國主義教育課。
一言概之,在清明這個傳統節日,我們在緬懷先人的同時,不要忘了對孩子進行必要的教育。近年來,我們不時聽到一些孩子輕生的極端案例,也提醒著我們家長要重視生命教育,要讓孩子們感受到生命的寶貴。為此有學者提出要將生命教育引入中小學校園并逐漸在社會普及,而清明節無疑是最好的教育載體,有利于加深孩子對理解生命、保護生命、熱愛生命、尊重生命乃至敬畏生命的認識,思索生命與死亡的意義。(黃春景)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4-04-02福州舉行清明海葬公祭活動 30多位逝者骨灰撒海
- 2014-04-02讓清明回歸“清明”
- 2014-04-01詔安橋園小學開展2014“清明祭英烈”活動
- 2014-04-01漳平溪南鎮:構筑清明護林防火墻
- 2014-04-01清明 祭奠 生死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