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 祭奠 生死觀
http://www.caoliu14.com?2014-04-01 10:19? 儲瑞耕?來源:河北文明網
我來說兩句
□ 實際上我們來分析:一個人死去之后,留給活人的歸根到底是什么?是一塊墓地?一個墳頭?是照片?
都是,又都不是。
墓地、墳頭、照片等等,一、二、三代人會有些印象和念想,等到四、五、六代,就基本上不明白“墓里頭、照片上的那個人”是什么人了。且看家族掃墓時青少年常常莫名其妙,只顧自己嘻笑玩耍,便是這個道理。
——正因為如此,我們對于逝者的祭奠,最有意義的是“精神傳承”。
□ 在殯葬和祭奠問題上,人們在進步中。北京提倡墓地小型化和生態安葬,建議選擇生態安葬方式安置骨灰,比如說“骨灰上墻”的立體安葬,比如植樹葬、草坪葬、花壇葬、海葬等。上海也采取各種方式鼓勵市民選擇新型節地葬。
這樣的處理比起大操大辦“厚葬”之類要進步得多了,但我認為仍然并不徹底。在論及人的生命及死后的殯葬和祭奠問題的時候,我想最好強調兩點:一是活在世間的歲月時日里,盡可能多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二是死了之后,有用的器官捐獻給需要的人,剩下的遺體則捐獻給醫學研究。
美國人富蘭克林(思想家、政治家、科學家,1706—1790)說過這樣的話:“如果你希望死后仍不被人們遺忘,那么就寫一些有價值的東西讓后人去讀,或者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讓后人去寫。”他這個話說得很中肯,值得我們在討論生死問題的時候,好生想一想。當然,不必要求每一個人都“寫一些有價值的東西”,但是“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就每一個人都理應力爭。
無論是不是清明節,人們通過緬懷逝者的音容笑貌,接受逝者的思想品格——比如勤儉、仁義、誠信,比如刻苦、奮斗、成就,等等——來祭奠,從而把我們自己的人生真正過好,比起單去上墳燒紙就有意義得多了。(儲瑞耕)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相關新聞
- 2014-03-31廈門迎來清明祭掃高峰 拜祭先人首選鮮花的多了
- 2014-03-28和平鎮突出“四早”狠抓清明節期間森林防火工作
- 2014-03-28泉州搶救零散烈士紀念設施 清明節給無名英雄送束花
- 2014-03-26漳浦縣民政局提前做好清明節祭掃管理工作
- 2014-03-26永春打造“清明上河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