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江初昕
回到老家鄉下,時值暮春,草木葳蕤,滿眼蒼翠。在這樣的綠意盎然的春野中,時常能聽到布谷鳥啼叫聲,一聲高過一聲,仿佛是在催促春耕的人們。
灰蒙蒙的天色下,四野發生了悄然的變化。枯色肆意的鄉間田陌,綻開了綠的詩意。雖說早春的油菜花、桃花、梨花已經謝幕,但春野中,滿山紅艷艷的杜鵑花,潔白的刺梨花粉墨登場。推開窗,新犁的泥土氣息夾著野草花的芳香,有了春日的醺醺醉意……
“時令過清明,朝朝布谷鳴。”這是唐代詩人杜牧在其《布谷》一詩中所寫的詩句。從清明之后起算,布谷鳥的鳴叫期也只有一兩個月,然后就在林中做默然無鳴的“隱士”了,以致讓人多少懷疑它是不是有歡樂。
大約布谷鳥啼聲哀切,歷來為人們視作一種悲鳥。布谷,又名杜鵑。據說蜀王杜宇讓位后,隱居西山,死后化為杜鵑,每到春天,總要悲啼起來,使人聽了心酸。晚唐李商隱在《錦瑟》中寫道,“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托杜鵑寄哀情。
對布谷之聲,我覺得別有情味。一直以來,人們把它當作“天地間愁種子”。在我看來,布谷之音是“哀而不傷”的,有時竟也歡愉!生長在農村,童年的時光伴著布谷之聲而消逝。而留存的童年美好記憶,卻被這窗外的聲聲布谷之音所喚起!有著幾多歡快與悵然!臨近清明,這叫聲則又平添了幾絲懷念。
宋代蔡襄在詩中說道:“布谷聲中雨滿犁,催耕不獨野人知。”鄉間諺語說:“谷雨前后,種瓜點豆”。小時候在農村,每到谷雨時節,父親和母親便會忙碌起來。他們在布谷聲中把土地翻耕好,只等人們播撒種子。那被春風吹皺的江水也泛了綠,在人們的引導下,水花們歡快地跑進地里,澆灌著滿載人們希望的土壤,不多時,便可以看見地里鉆出嫩黃色的新芽,漫山遍野,仿佛是一床鵝黃色的被褥,很是明亮。一陣微風吹過,那一畦畦嫩芽便隨風搖曳,那是生命中最美麗的意象。
農民們除了耕種田地外,還會把頭年儲存的蔬菜種子拿出來,或泡,或曬,然后把菜園子平整好,再把種子撒下去。而我最愛做的事情便是每天跑到菜園子里去守候。如果哪一天看見土壤里冒出新芽來,我便會欣喜若狂。
“布谷叫得春歸去”。布谷聲聲啼,就是在這樣的鳴叫聲中,茁壯的季節如期而至了,隨著種子的蘇醒萌芽,拔節長高,開花結果,內心深處便是對生命充滿了敬畏和期盼。
分享到:
延展閱讀富國"窮"聚會 北約邊緣化 電價改革爭議 最美女教師 樓市調控博弈 太陽"帶食而出"
海洋觀教育基地成立 女國防生夢想成為女水兵[組圖]
最完整的清代省級衙署保定市直隸總督
( 編輯:俞勝) 【字號:大 中 小】【打印】【關閉】
【糾錯】
時 政
地 方
海洋觀教育基地成立 女國防生夢想成為女水兵[組圖]
最完整的清代省級衙署保定市直隸總督
中國最后飛虎隊員辭世 “王牌飛行員”曾入獄
長沙美女城管巡控 柔性執法 熱點新聞
圖片精選
新華視頻
新華社區
![]() |
![]() |
責任編輯:金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