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三姐妹陸陸續續出生在這個家庭,生活的擔子越來越重。然而,我們趕上了好時代。八十年代初,落實知識分子政策,他因出眾的才能被縣直單位點名要去,因此把我們一家的戶口遷進了縣城,我們三姐妹從此享受到了優質的教育資源,從根本上扭轉了自身的命運。
進城了,全家六口,都靠他那微薄的工資維持基本生活。當時年幼的我無法體會當年他們經歷了怎樣的艱辛,才一步步把我們拉扯成人。我只看到父母親一天天消瘦,一天天衰老。我那一輩子保守傳統、萬事不求人的父親為生活所迫,在外兼職上課。為了養家糊口,我那保守的父親也算時尚了一會,在上世紀的八十年代就擁有了“第二職業”。親戚朋友對我們這個貧寒的家庭十分關照,卻也是杯水車薪,解決不了大問題的,生活的重擔壓得他們抬不起頭,也讓我們三姐妹早早的懂事了。節儉,成了我們三姐妹共同擁有的生活方式。
終于,姐姐就業了,媽也有了一份穩定的工作,姐姐成家了,有了寶貝兒子。我大學畢業了,女承父業,成為一名教師。妹妹也中專畢業了,進入當地最大的一家化工企業,九三年,我們這個貧寒之家也買房了,眼看我們一家人的生活好比芝麻開花—節節高。
父親卻因積勞成疾,最終沒有戰勝病魔,與世長辭,享年六十四歲。我清楚地記得,父親臨終前對母親說:“我們雖然吵吵鬧鬧一輩子,還是很有感情的。”母親一下子號啕大哭,我們三姐妹也失聲痛哭。不善言辭的父親第一次在我們面前流露出對母親的一片深情,讓我這個還未談婚論嫁的女兒知道,選擇一個自己深愛的人是保證婚姻白頭到老的前提。
父親的一生,是與命運抗爭的一生:他生在窮鄉僻壤,是農民的兒子,卻靠勤學苦讀走進了知識分子的隊伍,是六十年代華中師范大學本科函授生;他生長在舊社會,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當時的婚姻制度,卻靠滿腹詩書、一表人才贏得了母親的青睞,迎來了人生的又一個春天,兩人相知相伴,共享甜蜜的愛情,美滿的婚姻;他生根發芽于重男輕女的土壤里,卻傾其所有供三個女兒成人成才,讓晚年的母親享受到了他無緣享受的幸福生活;他出身貧寒,自幼體弱多病,卻靠頑強的意志與病魔斗爭,后半生依賴于母親的精心照料,他終于熬到三個女兒都成年之后,才放心地撒手西去,讓我們母女過上了稱心如意的好日子。
今天的我雖歷經磨難卻能笑對人生,能豁達樂觀地待人接物,我要衷心感謝我那優秀的父親,因為我遺傳了您那顆在命運面前永不屈服的心!
假如父親在世的話,今年剛好80 歲。他會看到姐姐的兒子考上了理想的大學,會看到我那頑皮的兒子對天文地理有濃厚的興趣,會看到妹妹的女兒乖巧懂事,惹人憐愛,他一定會開懷大笑!讓我傷心不已的是,這一切都只是假如!
安息吧,我那苦命的父親!
![]() |
![]() |
責任編輯:金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