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程遠
鴨綠江是長白山的女兒。
她從長白山的母體里誕生后,一路上腳步匆匆,嬉笑著,歡跳著,銜著山花兒,哼著山歌兒,向南、向南,奔向大海。
鴨綠江流到集安時,已出落成一個美麗的少女。
鴨綠江變成美麗少女時,便發現了集安這片神奇的土地。
她的腳步變得遲緩起來……
他依依不舍,眉目間傳遞著對這片土地無邊的眷戀。之后,拐了個彎兒,又向南流去。
一
清末。
一個草長鶯飛的季節。
或是一個霞光舞動的早晨,或是一個蟬兒合鳴的中午,或是一個蛙鼓咋起的黃昏。
有一個喜歡金石的文化人,他來到集安那個叫“國岡上”的地方,在漫漫荒草中發現了好太王碑。他“欣喜若狂,拓出數張,以贈同好。”
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偉大的發現!
好太王碑被后來的學界稱為“研究東北亞歷史的鑰匙”;被書家稱為“中國書法藝術寶庫中的神品”。再后來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成為一座城市的驕傲,成為中國的驕傲!
發現太王碑的這個人是當時桓仁縣衙的一個書啟,叫關月山。
應當說,清末的那一年的那一天,太王碑是幸運的,它碰到了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文化人;關月山是幸運的,他的名字注定從那一天起被載入史冊。
發現文化的一定是文化人。
太王碑記載了我國北方一個民族政權誕生與崛起。一千多年來,它向我們敘述著同一個故事:一個庶出的北夫余王子,躲避宮廷爭斗南逃“至卒本州,結廬于沸流水之上居之,國號高句麗。漢孝元帝建昭二年(公元前37年)即位稱王”(《三國遺事》“高句麗”)。
公元三年,高句麗的第二代王,琉璃明王“遷都國內”。這個“國內”也就是今天的集安。這是一塊風水寶地,是高句麗成就霸業的地方。
從一個結廬而居的政權,到在國內建都425年,經過了十九代王權的更迭,這塊土地上演繹了多少鼓角烽煙、宮闈爭斗、愛恨情仇的傳奇故事。
僅一部“薛仁貴征東”的評書,便留在幾代人的記憶里。“王寶釧思夫”成為戲曲中永唱不衰的經典。
假若,沒有太王碑,集安的世界文化遺產會黯然失色。
太王碑給予我們的太多太多……
一代文化巨匠郭沫若當年來到長春,因身體不適未能到集安觀瞻好太王碑,留下了“未能遠遠到集安,好太王碑無恙否?”的詩句。
太王碑是瑰寶中的瑰寶!
如果你驅車來到集安,站迎賓嶺上向前方眺望,你一定會感到:集安有一種王氣所在。幾十公里的地域有一萬余座高句麗古墓。二十七座高大的王陵,建造在鴨綠江右岸的山崗、平原上,那令世人為之驚嘆的“東方金字塔”只是其中的一座。
洞溝古墓群中的四十余座壁畫墓,堪稱藝術寶庫,被人們稱為“東北亞的敦煌”。那奇妙的構圖,生動的造型,剛勁的線條,使多少丹青妙手為之贊嘆。吳作人、崔子范、婁師白、周韶華、李世南、方成……一大批當代畫壇巨擘,都慕名前來觀瞻、臨摹,從中汲取藝術營養。
二
中國的抗日戰爭是抵御外來侵略的一幅波瀾壯闊的畫卷,是一曲悲壯的正氣歌。人們總是講“抗戰八年”。筆者認為,抗戰的截點不應當是盧溝橋,而是應當是“九·一八”。九·一八事變后,東北人民立即拿起刀槍,與日本侵略者進行殊死的博斗,大家都熟知的唐聚伍將軍領導的關東民眾自衛軍,揭竿而起,一呼百應,在很短的時間內,東邊道一帶迅速聚集成幾十萬人的抗日武裝。而當時的國民革命政府正在進行內戰,在江西圍剿紅軍。
筆者認為準確地說抗戰應當是十四年。
集安人民的抗日斗爭要從1904年的日俄戰爭算起,至1945年8月15日日本戰敗,先后四十余年。
日俄戰爭后,日本不斷派人到鴨綠江右岸掠奪木材資源,集安人民便不斷進行反抗,產生了許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
楊靖宇將軍是我們最為崇敬的一位民族英雄!東北抗日民主聯軍是最為偉大的抗日隊伍之一,他們在極其艱苦的環境下,面對著裝備精良的強大的侵略者殊死的斗爭,他們知道什么叫寡不敵眾,但為了保衛祖國的錦銹山河依然前赴后繼……
抗聯最鼎盛的時期在集安。
在集安有抗聯的老嶺根據地;在集安有過抗聯史上輝煌的“長崗伏擊戰”、“奇襲老嶺隧道”、“雙岔河警察所襲擊戰”、“常家店戰斗”等等。
在集安曾召開抗聯歷史上最著名兩次“老嶺高干會議”。
這個地區抗日烽火四起,令日寇大傷腦筋,稱之為“癌腫地帶”。
人,變成毒蛇,比毒蛇更為歹毒。
在屢次失敗后,漢奸獻計,日寇抓住了抗聯一路軍一師師長程斌的母親和哥哥。
程斌在民族大義和親情之間倒向了后者。
一個驍勇善戰的英雄變成了一個窮兇極惡的漢奸。程斌帶著日寇瘋狂地追剿抗日隊伍,因此抗聯許多秘營暴露,集安老嶺根據地受到重創……
至此,抗聯第一路軍開始走下坡路。
歷史不斷地上演著一幕幕愛恨交加的正劇。
1938年下半年,抗聯一路軍主力向濛江一帶進行戰略轉移。
三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末的某一天。
集安的文化局長帶隊赴北京舉辦“集安風光攝影展”有的嘉賓問道:這么美的集安在東北什么地方?也許是局長說清楚了嘉賓們聽糊涂了,局長急了便唱起了“雄糾糾氣昂昂,跨過鴨綠江,保和平,為祖國,就是保家鄉……”
歌畢,局長說:大家一定知道這首歌吧?當年志愿軍有幾十萬大軍就是從集安跨過鴨綠江的。
這是一首著名的歌曲。
鴨綠江因為這首歌兒變成一條更為著名的河流。
1950年10月的在天空依然艷麗高照,但鴨綠江右岸的人們心中布滿烏云,裝滿怒火,美國人已經打到了鴨綠江邊,人們已經看了鴨綠江對岸美國大兵的身影。
海關村——鴨綠江邊一個只有百十戶人家的小山村,注定要和朝鮮戰爭這個震驚世界的重大歷史事件聯在一起。
已把戰火燒到了鴨綠江邊的美國軍隊不斷有飛機把炸彈扔到了鴨綠江右岸的中國土地上。
那日,村民正在地里收割莊稼,忽然幾架美軍飛機在鴨綠江上空盤旋,不一會幾顆炸彈落到了海關村。村頭的幾間草房著了火,地里幾處被炸成一米多深的大坑。躲避在大車下面的朱老五被掀起的泥土埋了半截身子,牛尾被炸掉了。村西頭的磨房被掀去了一半,連石碾子也從屋里滾了出來。隨著風勢大火在村中漫延……
縣公安局帶照相館的攝影師來到海關村,把未爆炸的帶有“USA”標記的炸彈攝入鏡頭。
三天后《人民日報》刊登了揭露美殘暴行徑的照片七張。
政務院周恩來總理(兼外長)代表中國政府向美國政府提出了強烈抗議,作出嚴正聲明。
幾十萬大軍在中朝邊境秘密集結,隨后過江。
10月16日晚志愿軍的第一支作戰部隊42軍124師370團在副師長肖劍飛的率領下,從集安秘密過江,進入朝鮮境內,進行先期偵察。這是中國人民志愿軍最早入朝的部隊。
42軍從集安過江。
38軍從集安過江。
50軍148師、從集安過江。
20軍從集安過江。
26軍從集安過江。
24軍從集安過江。
…………
隨軍6000余人擔架隊從集安過江。
11陸軍醫院一所進駐集安。
抗美援朝期間有42萬大軍從集安渡江。
抗美援朝期間有17.2萬隨軍擔架隊從集安渡江。
抗美援朝期間有15萬車皮物質由集安運到朝鮮前線。
抗美援朝期間有18.2萬傷員經集安運送回國。
從1950年10月志愿軍入朝,到1953年7月板門店停站協議簽定,在這兩年零九個月的時間里集安人民對于那場保家衛國的戰爭全力以赴,集安的土地上發生了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人們可以想象的到,那時集安的大地上是一幅多么波瀾壯闊的畫卷!
還有:
鴨綠江鐵橋、浮橋保衛戰;
擔架隊長曲紅一一根扁擔活捉了25個美李兵;
戰斗英雄侯成福;
舍身救傷員的王懷珍;
集安人民救護志愿軍傷員
集安人民接待大批朝鮮難民……
那場戰爭已有巴金的“團圓”(后來據此改編的電影“英雄兒女”)、魏巍的“誰是最可愛的人”、楊朔的“三千里江山”等許多文藝作品進行描述,但還有更多的需要我們的作家、藝術家去發掘。
筆者認為,關于朝鮮戰爭,還沒有像描寫蘇聯衛國戰爭那樣偉大的作品出現。
1994年國務院批準集安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
2004年“高句麗王城、王陵及貴族墓葬”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集安成為中國第三十處世界文化遺產地。
2011年集安被中國書法家協會命名為“中國書法之鄉”。
2011年集安被環球、新浪網評為“中國十大邊疆重鎮·最具有歷史價值的邊疆名城”。
這是集安的榮譽,也是鴨綠江的驕傲。
鴨綠江是長白山胸前一條長長的飄帶,集安是綴在這條飄帶上一顆熠熠發光的寶石……
關于鴨綠江,關于鴨綠江邊的集安,還有許多與文化相關的事故:這里走出了共和國的文化部長劉忠德,走出了著名學者、詩人張福有和一批知名文化人。
在長白山文化的大格局中,鴨綠江邊的這片土地占據著重要位置。
為此,人們常常會詠起王勃的詩句:“物華天寶,人杰地靈”。
這是一片多么豐饒的土地!
2012年10月28日、29日于集安
(作者為:原集安市文聯主席)
![]() |
![]() |
責任編輯:金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