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第32個“愛鳥周” 海邊林間鳥語鬧 2014-03-25 10:05? ?來源:東南早報 我來說兩句 |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這兩句從小熟讀的詩句道盡了春天這個鳥兒“放開嗓子,歌唱自己的季節”。 |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這兩句從小熟讀的詩句道盡了春天這個鳥兒“放開嗓子,歌唱自己的季節”。 今天起至31日,是福建省第32個“愛鳥周”。在我們泉州,單泉州灣河口濕地的鳥類就有200多種。這里有南方最常見的八哥,有從北方飛來的罕見的黑翅長腳鷸,有美麗的紅嘴藍鵲,有瀕危動物白脊鳥令鳥、松鴉等。它們是我們身邊的“精靈”。 早報記者經過多日的拍攝,尋找泉州鳥類的蹤跡,從清源山上的林鳥,到泉州灣濕地的各種鷺鳥,種類繁多,美不勝收。 鳥類之美,讓人驚嘆,心中更泛起深深的愛意。 鳥類之美,也是生態之美。 一只紅嘴藍鵲在清源山南臺巖附近一所房頂上覓食 發現地:清源山 時間:3月下旬 瀕危鳥類 深藏山林中 記者多次到南臺巖附近的一個垃圾處理箱附近守候,幾天之內就拍到了來此覓食的紅嘴藍鵲、白鹡鸰、松鴉、珠頸斑鳩、鵲鴝、白頭鵯等鳥類。其中,紅嘴藍鵲的體態尤其美麗驚艷,而白鹡鸰、松鴉、鵲鴝、白頭鵯均已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低危級別物種。 紅嘴藍鵲 神話中的青鳥 紅嘴藍鵲是一種體態美麗的籠鳥,尾羽長而秀麗,是鵲類中鳥體最大和尾巴最長、羽色最美的一種。因為體態優美,紅嘴藍鵲也成為動物園中常見的飼養觀賞鳥,并且自古便是畫家筆下的常客。 事實上,紅嘴藍鵲正是中國神話傳說中的青鳥。傳說西王母有三只青鳥,一只先被遣為信使,前來給漢武帝報信,另外兩只隨西王母而來,并服侍在西王母身旁。西王母是昆侖神話中的主神,她是吉祥與長壽的化身。李商隱詩云:“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青鳥在此已成為傳書的信使。 在水中覓食的紅嘴鷗 發現地:泉州大橋 時間:3月18日 海鷗來到大橋下 江濱北路泉州大橋下,常有成群的海鷗盤旋在江面上覓食,這種現象已經很多年了。3月18日,記者在這里拍到了掠江覓食的紅嘴鷗。一位經常在這里拍攝海鷗的老人告訴記者,這里有個出水口,能夠滿足海鷗的覓食需求,久而久之,這里也成了海鷗常年覓食、嬉戲的樂園。 此外,3月21日,記者還在百崎湖拍到了黑尾鷗。 白鷺與池鷺 發現地:市區江濱體育公園沿江濕地 時間:3月18日 城市邊上的鷺鳥 鳥類選擇棲息地的因素主要是氣候與食物。3月18日傍晚,夜幕降臨,在市區江濱體育公園沿江的濕地,記者蹲守一個多小時,目睹了大小白鷺、蒼鷺、池鷺等各種鷺鳥從四面八方飛來,在退潮后的灘涂上棲息、覓食。一位跑步者對正在拍攝的記者說:“以前很少看到這里有鷺鳥出現,現在越來越多了,跑步時看見鳥兒飛,心情大好。” 在百崎湖拍到的黑尾鷗 發現地:臺商投資區百崎湖畔 時間:3月21日 繁殖期的鸕鶿 3月21日,在臺商投資區百崎湖畔,正在繁殖期的鸕鶿成群結隊在水面上飛翔。當時風大,只見天空中黑壓壓一片鸕鶿逆風前行,壯觀場面成為沿途的一道風景。據悉,體羽黑色的鸕鶿平時棲息于湖沼中,常低飛,掠過水面,善于潛水,能在水中以長而鉤的嘴捕魚。 發現地:石獅蚶江濕地 時間:3月21日 罕見的黑翅長腳鷸 現今的石獅蚶江濕地,已成為罕見的黑翅長腳鷸的棲息地,它們常年生活在此,繁衍后代,形成一個大“家族”。為了拍攝這群長腿“美女”,上周,記者前后三次驅車前往蚶江濕地,才找到它們的窩。3月21日下午,在蚶江濕地藕塘邊的一片蘆葦旁,這群黑翅長腳鷸,體形有大有小,幼小鷸由成年鷸守護著,整齊列隊站在水面上覓食,時而飛翔在空中。 □早報記者 王柏峰 潘登 吳嘉曉 攝影報道 松鴉 拍攝技法 投食引誘 隱身拍攝 拍攝鳥類時,除了使用長焦、超長焦甚至望遠鏡頭拍攝外,也可采用投食引誘、偽裝遙控的辦法通過廣角鏡頭靠近鳥類拍攝。記者就用后面這個辦法,成功地拍到了距離鏡頭二三十厘米的白脊鳥令鳥。 拍攝前,需要選定鳥類出現密集的僻靜處,安裝固定好相機,設定好參數,確保鏡頭對準拍攝區域,并最好用樹枝、花草或迷彩布將整套設備進行偽裝,拍攝者通過無線遙控遠距離觀察拍攝。 在鏡頭前放一些食物做誘餌,可大大提高拍攝的成功率,如紅嘴藍鵲等群棲鳥類,一旦發現食物,會通過叫聲呼朋引伴,最多時會同時出現五六只甚至更多。通過這種辦法,即便是白脊鳥令鳥這樣的小鳥,也能在廣角鏡頭前被拍得高大清晰。 鵲鴝 保護行動 泉州灣濕地鳥類200多種 3月21日,記者從市林業部門野生動植物保護站獲悉,目前泉州灣河口濕地鳥類有200多種。3月18日,森林公安執法支隊、動管站、林業局等多部門聯合執法行動,對泉州灣河口濕地及晉江、石獅一些海堤濕地進行護鳥專項行動。 愛鳥周期間,林業部門還將進校園進行愛鳥護鳥講座,舉行各種保護鳥類生態圖片宣傳等,倡導市民保護野生鳥類資源,愛護生態家園。 泉州灣濕地已“國際級” 根據《國際重要濕地公約》,一片濕地只要經常支持某個水鳥品種或亞種數量達到其總量的1%,就應被視為具有國際重要性地位,而擁有受威脅鳥種的地區應當受到重視和保護。 據悉,當前,泉州灣河口濕地自然保護區分布的鳥類數量中,達到國際重要濕地1%標準的鳥類有3種,分別是白腰杓鷸、三趾鷸和黑嘴鷗。其中黑嘴鷗的最大種群個體數量超過1%標準的5.04倍,種群數量較大。2012年主持一次泉州監測的福建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陳友鈴說,就水鳥多樣性分布來說,泉州灣濕地已經達到國際重要濕地意義標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