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什么保護你,我們的老地名
自2004年始,中國地名研究所就會同相關領域的專家在全國啟動了“中國地名文化遺產保護工程”。2007年,聯合國確立“地名屬非物質文化遺產”,并提出,“地名有重要的文化和歷史意義,隨意改變地名將造成繼承文化和歷史傳統方面的損失”,中國地名也開始列入世界文化遺產保護范疇。盡管如此,地名文化遺產保護仍是一個嶄新而艱巨的課題。
在老地名保護上,廈門走在前列。早在2003年,該市就出臺關于修改地名管理規定的決定,以保護老地名,規范新地名;今年1月12日,該市公布64個新地名,其中不少為老地名的傳承。值得一提的是,2013年5月,莆田發起最具文化遺產價值的老地名、地名故事征集活動,甄選300個“莆田市最具文化遺產價值的老地名”,并組織專家、網民代表從中評選出100個歷史地名、20個最具文化遺產價值的老地名、10個經典地名故事。
“作為城市文化遺產保護的一項重要舉措,保護老地名應是一種文化自覺,目前尚未引起足夠的重視,建議在城市開發建設和舊城改造中,通過制度規范有效地保護和利用老地名。”盧美松說,有關部門應認真調研,廣泛征求民眾意見,經過立法程序,對老地名有選擇地進行恢復,可以考慮把地名作為地方歷史文化搬進黨校課堂。
福建師范大學碩士生導師陳名實長期從事臺灣地名研究,他告訴記者,如果一些街巷一定要拆,不妨借鑒臺灣的做法——借助標志性建筑、停車場等物質載體,把老地名傳承下去,或在原址設標志牌,標明老地名的位置、歷史沿革、文化內涵、歷史文化遺跡等。
在今年的政協會議期間,有政協委員提出恢復和保護老地名的提案,提案建議,要多學習一下外地好的做法,相關部門應擔當起組織開展老地名發掘保護之責。老地名常常對應許多傳說和故事,可邀請地方志、民俗、地方史等方面的專家學者,對老地名進行調查,向民間征集有關史料典籍和檔案資料,深入挖掘其內涵。通過科學考證,確定需保護的范圍和數目,在此基礎上編制老地名保護目錄,并嚴格執行地名命名更名專家論證制度;通過拍攝地名專題片、開展老地名評選等方式,加大對老地名的宣傳力度,營造保護老地名的良好氛圍。
福建省民政廳地名處處長王加勝表示,對于老地名,國家和省里都相當重視,今年1月份以來,國家已經啟動了第二次全國地名普查,目前此項工作我省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當中。“老地名事關地方的文化建設,對于有價值的老地名,省里肯定會加大保護力度。”王加勝說。
據悉,1月20日,《福建省地名管理辦法(草案征求意見稿)》公開向社會征求意見。草案提出,對歷史悠久、文化內涵深,具有紀念意義或者屬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地名予以保護,其他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擅自命名、更名。“等這部法規出臺后,福州市地名辦將會制定具體措施,屆時就可以對地名進行統一規范管理。”福州市民政局一名工作人員表示。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4-03-07體現時代變遷保存古音古詞 泉州地名:簡明城市歷史
- 2014-02-05廈門含“馬”地名20多個 美麗地方有美麗傳說
- 2013-10-22“書香鷺島活動月”開幕兩岸三地名家來廈簽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