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素有尊老敬老養老的傳統美德,自古以來就把“孝”視為一切道德規范的根本基礎和發展前提,認為“孝”是美德之首,立身之本,齊家之寶,更是治國之道。古有虞舜孝感動天,東漢孝女曹娥救父投江,今有陳毅探母,鄧小平贍養繼母等鮮活的事例,還有“烏鴉反哺”、“羊羔跪乳”等等諸如此類,無不折射出孝文化的光輝。
《爾雅》說,“善事父母為孝”。許慎說,“孝”字是把“老”字的右下角換成“子”而成的會意字。漢字的巧妙構造,形象地表達了孝是子女對年老父母的一種善行和美德,是家庭中晚輩在處理與長輩的關系時應該具有的道德品質和必須遵守的行為規范。“百善孝為先”,孝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核心組成部分。對生身父母大逆不道的人,很難設想會對他人善良。
孝順父母,其實很簡單,不需要金錢堆砌,不需要轟轟烈烈,只需要每天一點點從心里真誠表現出來的微小關心,就足以令父母感受到我們對他們的愛。
微孝,就是常回家看看
家是最溫暖的港灣,那里有最疼愛我們的爸爸媽媽。在家里,可以隨心所欲,不用帶上虛偽的面具;在家里,可以隨心所言,不用擔心隔墻有耳;在家里,可以享受父母給的細心呵護。累了、倦了、煩了,就常回家看看,那里有最純粹的關心和疼愛。你有多久沒有回家看望過父母?有多久沒有坐下來陪父母好好聊天?有多久沒有陪父母吃一頓飯?有多久沒有幫父母打掃?父母要的不是沒有感情的金錢和禮物,要的只是子女可以常回家看看他們,陪他們吃飯、話家常。
微孝,就是常給父母打電話
一通電話,或許就是你等電梯的時間;一通電話,或許就是你等餐的時間;一通電話,或許就是你等車的時間,但一通暖心的電話卻足以溫暖父母的心。通訊不斷發達完善的今天,打電話是輕而易舉的事,可是電話卻似乎被客戶、愛人、工作等等各種內容所霸占,給父母打電話的機會似乎越來越少。其實,打電話,不是要說出多感人的話語,話話家常、發發牢騷、關心關心父母的身體,所有平淡簡單的話題,都可以讓他們知道,你的心里時常有他們;都可以讓他們知道,你一直在關心著他們。
微孝,就是教父母學習新的知識
小的時候,父母是我們認識社會的窗口;如今,我們應該成為父母認識新時代的窗口,讓他們的心不會變老而是越活越年輕。花費一個周末的時間,就可以教會父母如何瀏覽網頁、如何使用qq與你聊天。隨著微信工具的不斷普及,為了讓父母可以通過視頻、相片、留言、文字和自己溝通,有子女甚至手繪了微信使用說明圖,只為了讓父母可以更輕松地學習這一新知識,加強了與自己的溝通。隨著年齡的增長,“我愛你”似乎很難從嘴里輕松的說出來,可是,隨著與父母共同學習新知識的過程,“我愛你”就充溢在我們和父母之間。“我愛你”并不只是單純地一句話,更是一個行動、一份心。
微孝,就是給父母一份禮物、一份驚喜
當你心里煩惱著給同事領導送什么禮物的時候,是否想過,父母從沒有得到過;當你心里苦惱著給愛人什么驚喜的時候,是否想過,生你養你的父母也需要你的驚喜。一份禮物,不在乎價值的輕重大小,只在乎送禮物的那個人的心意。一份小小的禮物,對父母來說,卻是一份大大的驚喜,哪怕這份禮物只是在某個節日對父母說一句“我愛你”,也是足以讓他們開心許久的溫情。
孝,不是一個干巴巴沒有生命的詞,不是一個空洞的概念,更不是單純的金錢給予。孝是花,芬芳了人們的視野和心情;孝是甘泉,滋潤了世界;孝是星星,燦爛了天空;孝,是靈魂的河谷,冉冉升起的彩虹。不要再只是單純地給父母金錢,父母不需要我們做出多么轟轟烈烈的行為來證明我們對他們的愛,只需要我們幾個簡單的“微孝”舉動,就可以讓嗎感受到我們心底那份真誠的孝心。(林虹)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4-03-24以公務用餐文明引領社會消費文明
- 2014-03-24文明出行 讓斑馬線真正成為生命的守護線
- 2014-03-24新世紀文明路上誠信為本制度先行
- 2014-03-24誠信 社會文明的度量器
- 2014-03-24老年人“讓道” 讓出文明和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