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不斷地沖刷著世事,潛移默化地將些許事物慢慢抹去,徒留下記憶。然,無論歷史長河如何淵源流轉,中華傳統文化卻依舊經久不衰,在不斷前行的時代條件下,默默閃爍著其獨有的智慧光芒。
我們都成長于同一片土地,擁有著相同的中華血統,接受著相同的文化教育。而真正將我們區分于他人的,除了自身相貌與性格,便是將我們培養長大的,至關重要的,每一個家庭環境。
不言而喻,不同的家庭,不同的家風,不同的家訓。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長期的家庭生活傳承逐漸形成和積淀出每個家庭不同的日常生活方式、家庭文化風范和道德倫理品格,進而影響著每一代子女的家教如何。可以說,中華的傳統美德早已深深扎根于百姓日用倫常之中,揮之不去。家風家教的喚醒與建設,無疑是人倫教化的良好載體,引導著中華傳統的直接走向,成為延續優良文化傳統的好方式。好家風好家訓,于某種程度而言,已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傳統文化的象征與延續,它是牽引一個名族不斷成長的標桿,進而引領著一個國家成熟的方向。
早時曾國藩便已指出:“家儉則興,人勤則健;能勤能儉,永不貧賤”。這是他給自家兄弟的家訓,也是他自身對家風的定義。在他30年的翰苑和從武生涯中,寫了近1500封家書,其家書行文,形式自由,隨想而到,揮筆自如,卻在平淡家常中蘊育真知良言,極富說服力、感召力。其家弟也最終都能如其所愿,有所想有所為。可見,一個明確的家訓,一個良好的家風,對個人培育必是至關重要的。也只有每個人都能有所感悟,有所進步,才會將這傳統文化精神世代傳承,最終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付諸于實際。
著眼當下,我們每一個人,也都在各自獨特的家庭環境下逐漸成長,逐漸懂事的。父母親們的言行教誨,早已在日積月累的每一天中,形成了一本獨一無二的“生活教科書”。好比于我自己,許多習慣許多言語,便像極了父母親。我想,這并不是遺傳,而是生活中潛移默化的“模仿”。因為彼此熟悉,因為有著尊敬,因為深厚親情,他們的習慣,他們的風格,便在悄然中逐漸改變著我。母親常言:“屋寬不如人寬。”她以身作則,我亦步亦趨。這便該是好家訓好家風的一方面了吧。它在時間的流逝中慢慢沉淀,不要試圖突然改變它,而要努力從良好開端后一路堅定走下去。
家風家訓,是一種潛在的、無形的力量,這種種無言的教誨與無字的經典形成無窮能量并影響深遠。好家風好家訓,無疑是傳統文化的一種無形傳承,它將人們的精神世界不斷拔高,自身修養不斷完善,最終提高整個社會,乃至整個國家的精神文明。所謂“修身齊家平天下”,或許也即是如此。(張昕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