售價1萬多元的相機,拍照卻出現黑斑;號稱智能安裝軟件,暗自泄露用戶信息;標榜“不含添加劑”,竟使用過期食品原料……一場全民參與的打假晚會如期登陸央視。無論是橫跨國際的大公司,還是成立不久的高新企業,只要侵犯消費者權益,都會曝光在眾目睽睽之下,這是對消費者權益的呵護,更是對市場規則的捍衛。(人民日報3月17日)
在剛剛過去的3·15國際消費者權益日,又有一大批企業和產品被列入黑名單,在消費者心目中留下了不光彩的一筆。從地溝油、瘦肉精、毒奶粉到農夫山泉二氧化硫超標、“達芬奇”天價家具、味千拉面“骨湯謊言”,年年都曝光,年年卻不乏缺少誠信者,難道現代社會,在利益面前,誠信已一文不值?顯然,答案是否定的。當我們在經歷了“被騙”的陣痛之后,應該反思:究竟是什么讓如此眾多的企業放棄“道德的血液”?
誠信缺失,有人認為是法律不完善,有人認為是執法不嚴,有人認為是誠信檔案不健全。筆者則認為,上述這些都是客觀原因,最根本的原因是企業的道德自覺性不高。市場如布,只要你想鉆空子,總會找到縫隙。因此,要想樹立誠信之風,必需培育誠信文化,讓誠信成為一種道德自覺。只有內誠于心,才能外化于行。只有懷有一顆誠實守信之心,才能時時講誠信,事事守誠信。誠信不僅是一種法律約束,更是一種道德要求;不僅是一種社會責任,更是一種基本品質。荀子云:“君子養心莫善于誠”。就個人而言,誠信是高尚的人格力量;就企業而言,誠信是寶貴的無形資產;就城市而言,誠信是文明的第一要義,只有講誠信,城市才能維持正常的生產生活秩序。
都說中國的傳統文化博大而精深,僅誠信之論,先輩們給我們留下的就不知有多少。《禮記·中庸》說道:“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孔子說:“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北宋張載的《正蒙·中正》中認為:“誠善于心之謂信。”朱熹提出:“實于為善,實于不為惡,便是誠”。誠信的基本表現是:內誠于心,外化于人,言必信,行必果,不能言而無信。這些誠信文化熏陶出了許許多多誠而守信的中國企業。“北有同仁堂,南有慶余堂”不僅僅是一句婦孺皆知的口頭禪,更是人們對誠信文化的傳承。張瑞敏上任之初面對64臺劣質冰箱,二話沒說,掄起大鍾砸下去,砸醒了員工,砸出了海爾“中國最受尊敬的企業”桂冠;格力電器“像修煉生命一樣修煉質量”,正如董明珠所言“所有的成就背后,所有的責任承擔背后,是格力電器秉持的那顆‘誠信’之心,推動企業走向了商業競爭上的‘良性循環’。”正是有了“誠信”的價值基礎,格力電器才能將“中國創造”這一“中國夢”完美演繹。
滄海桑田,日有更替,企業百年變遷的歷史承載著市場經濟許不才的傳說。從西方法律契約工企業制度的演化到東方行政嵌入式企業治理的嬗變,東西方的文明都在努力尋找著自己的立身之本—誠信。也許這種求證會成為永遠,正像哲學大師們圍繞世界本源的爭論。因此,我們今天重新拾起誠信話題,心中泛起更多的自然是信仰,對誠信的信仰。培育誠信文化、鑄造誠信中國,讓失信者寸步難行,讓守信者一路暢通,才能實現“內誠于心,外化于行”,才能實現“天天都是‘3·15。’”(少華)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4-03-19福州“信任餐廳”:虧損著踐行“誠信”
- 2014-03-18晉江將啟動“誠信信息查詢網絡平臺”
- 2014-03-18誠信是筑“夢”之基
- 2014-03-18消費維權呼喚“誠信中國”(今日談)
- 2014-03-17紀念3.15 晉江舉辦“誠信經營”創建活動